编者按
风华正茂启新程,锐意创新向未来。婺城区新生代企业家正以青春之志、创新之能、实干之姿,扎根经济热土,勇立时代潮头。他们传承匠心、敢闯敢为,在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在共同富裕路上显担当。
在婺城区白龙桥镇王路荡村,四季更迭悄然孕育着一方独特的美味——“公盛酱油”。而在这酱油醇香背后,有一位用创新驱动“老味道”焕新的酱油“新生代”,他就是徐耀剑。
“公盛酱油”传统制作技艺已有近150年的悠久历史。百余年来,“公盛酱油”起起落落,历久弥新。尤其是近年来,“公盛酱油”荣获“浙江省老字号”荣誉称号,其酿造技艺被列入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盛酱油”非遗工坊也被评为浙江省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这其中,就有徐耀剑的努力。
01
古法为基 老缸里的时光馈赠
走进“公盛酱油”工厂,醇厚的酱香萦绕鼻尖。晒场上,一排排硕大的酱缸露天陈列,每个缸都配一个竹编大斗笠,黄豆正在缸里静静地发酵。徐耀剑穿梭在酱缸之间,不时掀盖观察缸中豆子的颜色变化,并用温度计监测发酵温度,发现可以搅拌的豆子便开始熟练地操作起来。
“‘公盛酱油’遵循古法技艺,春生曲、夏制酱、秋出油,18道工序环环相扣,日晒夜露至少6个月,让每一滴酱油都有独特的天然风味。”在徐耀剑看来,“公盛酱油”是文化的传承,是历史的沉淀,更是时光的馈赠。作为“公盛酱油”的“新生代”,他手中的技艺,是从父亲徐利民那里接过的接力棒。
故事要从1876年说起。“公盛酱油”的前身是公盛酱园,始创于清光绪二年即1876年。此后经历数代传承,上世纪50年代公盛酱园与裕昌协、黄升隆等酱园一同并入金华酱油厂,采取公私合营制;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又改为“公盛酱油”厂。2004年,企业开展体制转换,徐利民成了“公盛酱油”的接班人。随后,企业投入近500万元进行异地技术改造,新厂搬迁至白龙桥王路荡。
受父亲影响,徐耀剑从小在酱缸边长大。“小时候,看着父亲在酱缸边忙碌,我只是觉得好玩。我会趁着父亲不注意,用小指蘸一点酱放进嘴里品尝,回味无穷。”他告诉记者,上初中时,随着阅历增长,他对传承有了一些思考。大学毕业后,他从事过建筑行业,如今在使命感的驱使下,又回归到酱油事业。
不过,真正让徐耀剑放下原有事业,毅然决然回家创业的,是去年的“全省非遗青年传薪者主题培训班”。“当看到培训班上同龄人用数字化、文创设计展示非遗,让古老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焕新,这坚定了我回家传承‘公盛酱油’古法技艺的决心。”徐耀剑说,他要让老手艺有新归宿。
这份源自传承、历经时光淬炼的坚守,正是“公盛酱油”历久弥新的核心支撑。近150年的古法技艺传承中,“公盛酱油”只采用大豆、小麦、食盐和水这四种基本原料,并经历浸泡、蒸煮、制曲、发酵以及酿晒五个主要步骤,在至少180天的自然发酵周期中完成风味物质转化,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醇厚口感。
02
研发赋能 现代技术里的新风味
这份顺应天时的匠心,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在与科技的融合下愈发清晰。走过弥漫着酱香的晒场,步入办公室展陈间,各种酱油、米醋产品琳琅满目。海鲜豆捞酱油、黑豆减盐酱油、香榧酱油、寿司酱油、佛手醋、石斛醋、青稞红曲醋等新产品,将传统酿造技艺解码为现代表达。
“百年酱缸传承的不仅是工艺,更承载着金华这座城市的记忆与饮食基因。”徐耀剑说,面对着市场的冲击、时代的变迁和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他坚信研发赋能,才是破局之道。在他的主导下,“公盛酱油”与高校、企业合作酿造出既保持传统风味,又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但是,从研发走向生产,并不都是坦途。每一项产品创新,过程都是充满艰辛的。实验一次次做,材料浪费了一批批,资金压力也越来越大。“最大的难题是,短期内投资回报率低,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即便如此,徐耀剑坚信,随着消费者消费意识的增强,高品质的产品必然会被更多消费者认可。只要守正创新,机会一定会有。
去年,“公盛酱油”依托四川道孚的青稞资源,联合浙江工商大学合作开发了青稞红曲醋,并在今年初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近期,“公盛酱油”正依托蒋堂镇丰富的富硒资源,开发富硒酱油、富硒米醋,用“古法+科技”酿制低盐、健康、绿色的新品。
“古法技艺,传承经典,天然零添加。”在淘宝平台,“公盛酱油”店铺用图文讲述着产品的酿造故事。这也是徐耀剑为老品牌找的新出路。眼下,“公盛酱油”通过淘宝、抖音等电商平台,全面布局了线上线下销售。“儿子让我看到百年酱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路能够走得更远。”徐利民的话道破了传承的真谛。
03
前店后厂 老品牌的破圈之道
前店卖货,后厂产货,顾客盈门……在位于义乌佛堂古镇的“公盛酱油”非遗工坊,徐耀剑选择了“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让老品牌破圈。他告诉记者:“后厂不仅可以生产,而且能开展非遗展示、组织研学及沉浸式体验,让人更直观地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据了解,清朝末年,中国酱油产业进入“前店后厂”的酱园时代。公盛酱园初始创办时,以商业繁荣的西市街作为生产酱油的基地,采用的就是“前店后厂”模式。在店铺的柜台上,放着各种调味品;在生产厂区,大缸一字排开,酿晒着时光的馈赠。这种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模式,助力公盛酱园的生意兴隆,并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
如今,“前店后厂”模式以年轻化的姿态焕新。“近年来,我们在建德梅城古镇、兰溪游埠古镇、义乌佛堂古镇等地,都开设了‘前店后厂’非遗工坊。消费者反馈挺好,市场口碑也不错。”徐耀剑介绍,特别是佛堂非遗工坊,在“五一”期间,单日销售额突破5万元。
听着顾客对沉浸式体验的反馈,徐耀剑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传统的生命力,在于既守得住古法技艺,也接得住新时代需求。”也正是因为与时俱进,“公盛酱油”的咸香浓郁,从来没变过。
很多顾客从周边县市赶来,只为采购古法技艺酿制的酱油。甚至,上海一对夫妻还背着包、提着壶,跨越近300公里来采购土酱油。夫妻俩就认准了“公盛酱油”,一次采购了足够一年吃的量。
如今,“公盛酱油”的年销售额达到了800万元,其产品不仅走进“盛武肥牛”“悦古里”等餐饮连锁店,也成了“金农好好”“婺城拾珍”等品牌店的首选。而得益于物流的发达,“公盛酱油”的市场覆盖全国,产品通过快递发往各地,让金华土酱油的醇厚滋味飘到了千里之外。
谈及未来发展,徐耀剑信心满满、话语铿锵。“接下来,我将坚持‘守正创新、跨界融合’双轨并行,在坚守古法技艺精髓的同时,投入300万元搭建数字化监测系统,深度融合地域文化基因,让消费者通过一滴酱油,读懂百年非遗的匠心底色,品味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鲜香。”
记者丨马晓芬
摄影丨吴潮宏 陈俊
视频丨黄佳慧
编辑丨王静姝
审核丨汪 胜
监制丨月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