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白切鸡,能有多大的杀伤力?在广东,它能香到让你怀疑人生;
在综艺赛场,它却炸出了三拨人马的“嘴炮大战”——世界冠军的哥哥、爱唱歌的相声演员、还有隔着屏幕怒吼的广东网友。
好家伙,这不是厨艺比赛,是“舌尖上的全武行”。
全进华,这位朴实的 “新农人”,在妹妹全红婵成为奥运冠军后,也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但他并没有依靠妹妹的名气去追求浮名,而是一直专注于家乡的种植和养殖,还利用互联网推广本地特产。他 16 岁就踏入餐饮行业,做了三年厨师,虽然后来为照顾家里转行,但那一手做菜的功夫可没落下,如今村里的大席可都由他掌勺,手艺在十里八乡那是出了名的好。
在节目里,全进华带着 “村席大厨” 的自信,向大家介绍他带来的鸡:“这只白切鸡,是我们广东湛江自己家果园养的,没有喂饲料,全是喂的五谷杂粮,养在橙子树下面 180 天。” 他的眼神里满是自豪,仿佛在说一件稀世珍宝。为了做出最正宗的味道,他还精心准备了三种酱汁 —— 沙姜、姜蓉,以及大蒜辣椒香菜调的家常味。在他心中,这就是最地道的湛江白切鸡配置,一定能征服评委的味蕾。
当他把金黄油亮的白切鸡端到评委席时,现场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所有人都期待着一场美味的盛宴。可现实却给了他重重一击。
烹饪大师、评委周晓燕先尝了一口,微微皱了皱眉,虽然肯定了酱汁:“这三个酱汁调得还是不错的”,但紧接着话锋一转:“因为我以前吃这个白切鸡,个人的感觉应该比这个要嫩。”
一旁的岳云鹏也跟着轻声补了句 “抱歉”。
另一位评委潘玮柏也补充道 “不符合通用烹饪标准”。这些话,像一盆冷水,直接浇灭了全进华心中的希望之火。最终,他因这道白切鸡遗憾淘汰。
听到结果的那一刻,全进华满脸委屈,他急切地跟评委辩解:“广东白切鸡就得用老鸡!30 天、60 天的嫩鸡给我都不要,我们那边饭店要是用嫩鸡做,顾客能投诉到老板关门!”
在他看来,广东白切鸡讲究的就是皮脆肉紧,必须养够天数,这样的鸡肉才有嚼劲,才有真正的 “鸡味”。而那种速成的嫩鸡,在广东根本上不了白切鸡的台面。他的这番话,带着广东人对传统美食的坚守,也带着一丝被误解后的倔强。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站在主持台的岳云鹏,等着他来打破这个尴尬。
岳云鹏见状,赶紧出来打圆场:“可能就是南北口味不一样,大家对‘嫩’的理解不同。” 接着,他又替全进华解释:“广东做白切鸡,确实特别看重鸡龄,讲究的是土鸡的鲜香,这种门道,不是所有人都能一下子 get 到。”
这番话算是给双方都留了台阶,既没硬帮评委说话,也没让全进华下不来台,试图用 “口味差异” 把矛盾轻轻带过。
然而,广东网友们几乎是 “集体炸锅”,纷纷在评论区力挺全进华。
有人说:“让爱吃辣的人评清汤面,哪能评到点子上?这评委根本就不懂广东白切鸡的精髓。” 还有人吐槽:“怕是北方人吧,根本不了解我们广东的饮食文化。” 在他们心中,白切鸡是广东美食的代表之一,承载着无数的回忆和情感,不容许被轻易否定。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有网友回忆说:“小时候家里做白斩鸡,用的是两个月的小母鸡,水开煮十五分钟过凉水,骨头带血,嫩得很。” 他觉得视频里全进华的鸡看着确实有点老柴。在评委眼里,“嫩滑”“易嚼” 是更普适的口感标准,他们用 “通用烹饪规则” 去衡量一道充满地域特色的菜,难免会出现偏差。就像全进华自己说的:“不是评委错了,也不是我错了,只是我们对好吃的理解不一样。”
那广东白切鸡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全进华如此坚持,让广东网友如此维护呢?
白切鸡又称 “白斩鸡”,是广府菜的代表菜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诞生于清代的民间酒楼,制作时不加调味白煮而成,食用时随吃随斩,故而得名。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将其称之为 “白片鸡”,并在数十款鸡菜中将其列在首位,形容它有 “太羹元酒之味”。
制作白切鸡,食材的选择十分讲究。传统多选用三黄鸡,现今以清远鸡和湛江鸡为首选,而且宜选没下过蛋的小母鸡,重量一般在 1 公斤左右。鸡要新鲜,最好即宰即制。烹饪方法独特,采用 “三浸一泡一凉”,先将整鸡放入微开水中烫 3 秒钟收紧鸡皮,再放到冰水里降温,重复 3 次,然后小火将鸡浸熟,最后放入冰水中快速冷却,这样能使鸡皮爽脆,鸡肉嫩滑。从外观上看,肉熟骨不熟,以 “肉不带血,骨中带血” 为佳。入口时,鸡皮爽脆,油而不腻,鸡肉弹牙且嫩滑,每一层纹理的滋味都有细腻的区别,味道清淡鲜美,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鸡肉的天然鲜味。搭配酱油、姜葱蓉等蘸料食用,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全进华做的湛江白切鸡,更是有着当地独特的风格。选用养殖 180 天的老鸡,追求的是皮脆、肉质紧实有嚼劲,这和其他地区可能偏好的嫩鸡口感截然不同。
广式白切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冼伟文也表示,不同地域的人,对鸡肉口感和风味有着不同要求,湛江白切鸡口感较硬,肉质稍微要厚实些。
所以,全进华不必“硬刚”,岳云鹏也不必“背锅”。一道菜,有人爱,有人嫌,再正常不过。真要较真,不如问问:你家的鸡,真的没煮过头吗?你家的蘸料,真的适合所有人吗?你所谓的“地道”,是不是也该听听别人的真实感受?
你对这件事怎么看呢?是支持全进华对传统的坚守,还是理解评委的评判标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