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气腾腾的火锅桌上,不仅沸腾着食材的美味,更沸腾着文旅融合的新机遇。
随着2025年火锅市场规模预计突破6500亿元,行业竞争正从单纯的口味比拼转向多维度的体验竞争。火锅与文旅产业的融合,成为突破同质化竞争的重要路径。
在四川各地的文旅创新项目中,火锅正从单纯的餐饮服务转变为综合体验的重要载体。泸州市纳溪区对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丝厂进行重新规划与活化利用,打造了“纳溪丝厂·微醺能量站”,引入本地火锅等各式业态。该项目自今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后,最高游客接待量每天达3000多人次。
在成都,“夜游锦江”项目推出了蜀味锦江火锅船,将火锅体验与水上游览相结合。该项目以20公里水上黄金线为轴,10大码头为节点,串联起沿江的商业、文化、旅游等多元业态,创新构建“水、岸、街、坊、船” “五位一体”的消费新场景。2025年1月以来,夜游锦江项目区域共接待游客约290万人次,实现营收约2488万元。
四川的文旅项目正通过火锅与不同场景的创新融合,探索出三条独特路径。
文化共鸣:工业怀旧+火锅。纳溪丝厂项目保留了工业遗址风貌,融入复古元素和当地酒城文化,通过老歌、老物件唤起游客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共鸣,使火锅就餐成为沉浸式文化体验的一部分。
体验升级:自然&人文景观+火锅。作为遂宁文旅的“网红地标”的西部唐都火锅城巧妙融合盛唐人文与自然景观,其在仿唐建筑群中融入古风歌舞表演等元素,依托当地观音湖景色,打造临湖露台沉浸式火锅体验。让游客在涮烫川味火锅的同时,远眺古刹夜景,欣赏唐风歌舞,实现多元消费升级。
消费延伸:夜间经济+火锅。夜游锦江项目通过“火锅船+光影秀+码头市集”构建水岸联动消费链,2025年夜间客流占比超60%。游客不仅能在船上享受火锅美食,还能继续沿岸探访码头特色市集、文创空间与主题餐饮,有效延伸了消费链条。
火锅为何成为文旅融合的“万能接口”?
火锅能够成为文旅融合的优秀载体,首先源于其作为文化符号的强关联性。火锅作为川菜代表,天然承载着四川“热情、包容、烟火气”的文化标签,与文旅项目“讲好地方故事”的需求高度契合。
火锅的“围炉共食”特性与文旅场景中的社交需求形成互补,有效延长消费时长。火锅不仅仅是一种餐饮选择,更是人们社交互动的媒介。
火锅业态的灵活性也可以适配多种消费场景。从高端商业综合体到市井街区,从自然景观到水上项目,火锅展现出全方位的场景渗透力。
尽管发展前景广阔,“火锅+文旅”模式仍面临诸多挑战。
同质化风险日益凸显。部分项目盲目复制“火锅+景观”模式,缺乏文化内核,导致客群流失。一些古镇火锅街因业态单一,开业不久就面临客流大幅下降的困境。
运营复杂性不容忽视。文旅项目需协调政府、商户、游客等多方资源,火锅业态的供应链管理面临更高要求。食材保鲜、后厨效率、服务质量等都需要在各种综合性的文旅场景中得到保障。
季节性波动也是显著挑战。露天火锅场景受天气影响显著,需要通过产品创新和室内外联动等方式对冲风险。
火锅+文旅的下一站在哪里?
技术赋能正成为火锅+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夜游锦江项目推出的MR数字游船,预示着“火锅+科技+文化”的融合前景。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消费者创造更加丰富的沉浸式体验。
细分市场深耕是另一个重要趋势。针对亲子客群开发火锅DIY工坊,面向年轻群体推出火锅+剧本杀等创新产品,都是可能的发展方向。
成功的“火锅+文旅”创新,本质上是超越单一的“吃”,通过文化赋能、体验升级、产业联动和社区共益,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创造出独特的、难以替代的消费价值。在四川各地的实践中,我们既看到了工业遗址的“烟火重生”,也见证了自然景观的“消费赋能”,更预见了夜间经济的“创新可能”。
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复制模式,而在于如何将火锅的“烟火气”转化为地方文化的“叙事力”,将短期的流量红利转化为长期的品牌价值。这需要对地方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