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来源:小红书@吃遍全世界
清晨六点,北京沙河玖耀里社区尚未完全苏醒。一辆白色餐车冒着热气,居民们排起小队,挑选刚出笼的包子和热豆浆。
这不是街角常见的便民早餐铺,而是海底捞的首家社区店。
在这里,火锅只是菜单上的一个选项。它还卖手作鲜包、熟食小吃、奶皮子酸奶、夜宵烤串,从清晨到深夜,几乎覆盖了整个社区的生活节奏。也被当地居民拿来和紫光园进行对比。
这是一场关于轻量化、长时段、多品类、全场景的业态实验。
职业餐饮网第一时间前往探访,试图解读:这家社区店,究竟想为海底捞开辟一个怎样的新故事?
1
海底捞首家社区店长啥样
200㎡小店,早餐+熟食,瞄准全场景
1、选址的“突破”:试水高密度住宅区,落地社区商业中心
这家海底捞社区店位于北京沙河玖耀里西区的社区商业中心底层,距离沙河地铁站步行约10分钟。
门店周边分布着巩华家园、路松街等高密度社区,以及尚湖世家这样的低密度别墅区,还有魔方公寓。
此外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北京邮电大学沙河校区等高校,带来稳定的年轻消费群体。
此外,玖耀里西区本身聚集了大量亲子业态,是附近家庭的主要消费场所。社区居民、上班族、学生与家庭客群叠加,使得这家门店的潜在客群更加多元。
2、精简的小店:200平面积,200平外摆
与传统动辄数百平米的海底捞大店相比,这家社区店的体量明显“瘦身”,面积仅约200平方米,但整体装修依旧保持时尚感。
内部被划分为两个餐区,共16个卡座,其中只有三张是大桌,其余均为中小桌。动线紧凑,过道较窄,仅设有一个小料台,空间利用最大化。
不足之处则通过外摆来弥补,外摆也有200平米:门外设置6张小桌,以及5个“泡泡屋”,可容纳8—10人就餐。
泡泡屋不仅提供了相对私密的空间,在午间高峰时段还承担了等位功能,避免客人暴晒在烈日下。
3、早餐餐车:海底捞的“社区早餐实验”
这家社区店的营业时间几乎覆盖了一天的全部餐饮需求——早上6点开门,凌晨3点打烊。
其中最具差异化的,是早6点至10点的早餐时段。门店入口摆放着一辆白色餐车,两位员工凌晨就开始现场制作,顾客可以选择走食、外摆区就餐,也可带入店内享用。
在8月30日的探访中,正值周六,银发族和带娃家庭是消费主力。当日早晨9点20分左右,餐车的所有早餐品类已基本售罄。
不少顾客对品质表示满意,并将其与附近的巴比馒头作比较。
4、熟食小吃档口:火锅之外的外带生意
除了早餐餐车,门店入口处还设置了一个熟食小吃档口。不过在试营业期间尚未正式开放。
从菜单规划来看,产品线相当丰富:既有五香熏鸡肉、兔腿、酱牛肉、椒麻鸡、手撕兔、柠檬凤爪等卤味熟食,也涵盖藕饼、锅巴土豆、炸鸡块、茴香小油条等炸品。
整体定位更接近“即买即走”的社区熟食,和紫光园等社区餐饮品牌的档口颇为相似。
未来如何优化定位与功能,是否会增加火锅菜等快餐外带,仍有待观察。
5、火锅主场:延续海底捞的体验与服务
尽管社区店在空间和产品组合上做了不少尝试,但火锅依然是其核心业务。
在餐品供应上,社区店的体系与传统海底捞大店几乎一致,并没有因为“轻量化”而削减品类,顾客依旧能点到熟悉的锅底、配菜和小料。
在服务层面,社区店也延续了海底捞的标志性体验:贴心的桌边服务、儿童座椅和玩具等均有配备。不过,受限于面积和人力,部分增值服务尚未落地,例如美甲、擦鞋目前仍处于“缺席”状态。
8月29日正值周五叠加七夕,门店小桌排号达到111桌,服务员几乎应接不暇。
如何在“小而紧凑”的空间模型下维持海底捞式的高水准服务,仍是未来的一大考验。
6、场景与客群的扩充:紧盯家庭客和银发族
与商圈大店明显不同,这家社区店的消费画像更加“社区化”。
在8月30日(周六)的午餐时段,11点左右店内已基本坐满,其中约九成是带娃的家庭客,其余则以银发族结伴聚餐为主,年轻人仅占两桌。
活动限定在下午2点至5点,配套优先安排座位、手部护理和免费菜品,营造出明显的“银发友好”氛围,不仅为老年顾客提供聚会场所,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门店的闲时,实现错峰利用。
另一方面,社区店也推出了儿童餐,再加上所在商圈聚集了大量亲子业态,形成了鲜明的“一老一小”组合。这一精准定位,让海底捞的社区店更像是“家门口的餐厅”。
进入晚间和夜宵时段,客群结构则发生变化,更多由打工族和学生填补。尤其是门店上方就是公寓,更进一步强化了“楼下就能吃”的便利属性。
2
海底捞的社区化实验
一店多解,能否打破一餐生意?
在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交出了一份并不轻松的成绩单:集团整体营收207.03亿元,同比下降3.7%;净利润17.55亿元,同比下降13.7%;核心经营利润24.08亿元,同比下降15%。
火锅业务依然是海底捞的核心,但行业整体低迷,呷哺集团、九毛九旗下的怂火锅同样承压。
1、 核心商圈没了好位置,社区成海底捞的“新解法”
随着扩张进入规模上限,核心商圈几乎被打穿,新增门店越来越难找到理想位置,海底捞将改善业绩的重点转向差异化改造,并提出“不一样的海底捞”计划。
产品端加快时令系列和区域上新的节奏,门店端则不断推出特色主题店——夜店风、亲子互动、宠物友好、鲜切工坊,试图刷新品牌感知。
然而,这些非标化单店的探索终究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真正的增量,必须来自更广阔的场景。
此时,社区,开始成为海底捞不得不押注的新解法。
2、 社区火锅的现状:逃不掉的“一餐生意”的困局
但问题在于,社区火锅并不好做。
与核心商圈门店不同,社区客流高度依赖晚餐和周末,中午和工作日往往冷清。全天的消费节奏天然“断层”。
而火锅本身就是一种以聚会为主的低频餐饮形态,更难自然嵌入居民的日常三餐。结果是,大多数社区火锅店只能靠“一餐生意”勉强维持。
翻台率不足,坪效低下,固定成本却依然刚性存在。盈利模型因此更加脆弱,真正跑通的社区火锅品牌寥寥。
3、 延展时段、拓展品类、锁定客群,海底捞的“全都要”能跑通吗?
时间上,从早餐和夜宵,将营业时段从清晨6点拉到凌晨3点;品类上,除了火锅,还叠加包子、熟食卤味、下午茶、烧烤,把低频变高频;客群上,通过儿童餐和银发族,抓住一老一小,贴近社区核心消费群。
这些尝试被集中打包到200平米社区小店,这种“全都要”的策略,既是一次进攻,也是一次豪赌。
这它的想象力在于,把火锅拉进更高频、更琐碎的社区生活;但风险同样清晰——在有限的空间、人力下,能否把所有场景都跑通?
职业餐饮网小结:海底捞所面对的现实已经非常清晰:传统火锅赛道进入低增长周期,商圈大店模式逼近天花板。社区店,则是它寻找新叙事的关键一步。
但问题同样现实:社区火锅至今仍深陷“只靠一餐”的困境。
海底捞的做法,是用早餐餐车、熟食小吃档口等业态组合,把触角延伸到更高频、更日常的消费场景;再辅以轻量化门店模型,为未来扩张提供低门槛、可复制的样本。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于,它在于否真正嵌入社区的日常。
各位餐饮人,你觉得海底捞的社区模型店能跑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