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是在潮湿的黄昏里,城市的喧嚣像一件孤独的袈裟披在肩上。走在街巷之间,灯影摇曳,心头却常忆起人们对一座城的看法:以为它自带排外的冷气,自以为是的疆界会把外地人逐出城门。说起来,这样的观感并非来自城市的真实呼吸,而是人们心底的懈怠与偏见。在此,谈及上海这座城市,先把铺垫说清楚:它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是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因而在国际上也有极高的知名度,长期以来受到关注,甚至令许多人向往。
但如果只把上海当作一个利益的磁场,便错过了它真正的脉搏。有人说,上海人心里有一条看不见的“高墙”,对外地人存着优越感,仿佛只有在这里才能算作人。这样固执的印象,往往来自对城市表面的误读,忽略了它的深处。我的看法正相反:上海并非如传言那般排外,相反,它可能是“最喜欢外地人”的城市。
之所以敢这样说,是因为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容下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血脉与梦想。久居此地的人,慢慢会在这座城的日常里被同化,被它的节律改变:举止、待人、思维,仿佛海水漫进了岸边的空地,最终不再分彼此。所谓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有着强烈的包容性,哪怕你来自东北、来自西北、来自南方或中部,只要在上海的土地上扎根久了,便会逐步化为“上海人”。
因此,上海并非没有排外的情绪,但那样的情绪大多只是浮在表面的风。城市的宏观环境正在把这种墙垒逐渐抹平,外地人与本地人的界线,也在时间里变得模糊。最明显的证据,便是语言的变迁。许多本地年轻人如今也不再熟练地说地道的上海话,而外地人却用融入的姿态,把自己的习惯与表达带进这座城市的语境里。海派文化的吸纳力,像一张巨大的网,越洗越光,越放越宽。哪怕没有在上海落户买房,外地人也很容易被同化,成为所谓的“新上海人”。
于是,那个曾被人们挂在嘴边的“排外”词汇,在日常现实面前显得有些苍白。看得见的排斥,正在被看不见的接纳所抵消。上海人和外地人之间的距离,正以更快的速度缩短,彼此的差异被共同的生活经验抹平。你问我为何坚持这个判断?因为这座城市,像一口深海,只要你愿意投入,终究会被浪潮吞没成海里的波纹,化作新的海派气息。
由此看来,上海并非一座孤高的城,而是一座大熔炉,包容各方来者,让他们在这片热土上逐渐变成新的“上海人”。所谓排外,不过是对现实的一个误读,一种对城市逐渐扩大的容纳力的误判。你若来到这里,便会感到,城市在接纳你时也在改造你;你若在这里久居,便会发现自己已经是这座城市血肉的一部分。
若要总结,上海的魅力不在于它多么排外,而在于它多么欢迎外地人融入,成为共同体的一员。你我都在这里,守望着这座城的未来与希望。愿每一个在上海追逐梦想的人,能在海派的风里稳步前行;愿我们以海纳百川之心,迎接每一个到来的人,共同创造一个更宽广、更温暖的明天。愿你我都从这座城市的胸怀里拾得勇气,拥抱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