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 樊茂蓉
立秋之后,暑热依旧明显,再加上今年雨水较多,且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换季感冒、慢性肺病、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等健康问题可能会“找上门”。
夏末秋初,常见病该如何预防?日常生活中又有哪些养生诀窍呢?
当心“秋老虎” 关注常见病·风寒感冒:
昼夜温差增大,日间尤其正午温度比较高,这时候人体的皮肤腠理处于开泄状态,汗孔张开,汗出较多,如果猛吹空调或晚间突然降温,寒气容易从皮肤进入人体,引发风寒感冒。
·慢性肺病:
昼热夜凉的交替刺激往往会成为诱发宿疾的导火索,尤其对于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如慢阻肺、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病等,若不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加减衣物,就易诱发宿疾的反复或加重。
·心脑血管疾病:
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此时节既要应对高温带来的代谢负担,又要适应昼夜温差引起的血压波动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会增加,如突发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等。
·胃肠道疾病:
今年雨水较多,环境闷热潮湿,热湿并存的情况容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欲不振、便溏、头身困重等症状。且高温潮湿的环境下细菌易滋生,故还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腐败的食物,预防食物中毒及急性肠胃炎等疾病。
应对秋燥 养肺正当时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秋季燥邪当令,最易伤肺。因此,秋季养肺可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入手,以“益气固表、滋阴润燥”为重点。
着衣方面,需注意防寒保暖,护住关键部位,如大椎、天突、膻中等穴位。老人、小孩等体质较弱者可内穿背心、马甲及佩戴丝巾,护住前胸、后背及脖颈,避免风寒邪气直中肺卫。健康人群可适当“秋冻”,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但不宜过度,应以手脚不凉为宜。
饮食方面,宜滋阴润燥、少辛增酸,多食润肺生津之品。中医认为秋季宜适量多吃银耳、百合、白萝卜、梨等白色食物,以润肺补肺。山楂、乌梅、柠檬等酸性食物,可收敛肺气,防止津液外泄。肺气的充沛依赖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不断充养,因此补肺的同时还需兼顾健脾,宜适量多吃莲子、芡实、山药等食物。
那么什么不能吃呢?秋季应忌食辛燥、生冷的食物。减少辛辣刺激、烧烤、火锅、油炸等食物的摄入,以防助燥伤阴。避免过量食用生冷食物及水果,以免损伤脾阳,脾胃功能弱会导致人体抵抗力降低,肺卫不固则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起居方面,应早睡早起,避免过度劳累及熬夜耗伤阴血,伤阴则助燥。同时保持室内湿润、注意通风,可使用加湿器或放置一盆清水,保持一定的湿度,但需注意的是,加湿器或盆里的水要每天一换,否则容易导致各种微生物滋生,反而对人体有害。还可在卧室多摆放绿植,既能增湿又可净化空气。
运动方面,宜选择舒缓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导引术,或慢跑、散步、登山等。运动时要注意选择空气清新的环境,避免大汗淋漓,伤津耗气。
免疫力低下人群 秋季养生有重点
在夏秋交界之际,老年人应严格管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基础疾病。坚持规范用药,并建立一套完善的自我健康监测日志,包括每日血压、血糖、经皮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与记录。
在饮食调理方面,老年人可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的食物增强免疫力,可适当食用山药、红枣、枸杞等温补食材,避免过度食用人参、鹿茸等峻补之品,避免引发上火。平常可间断用黄芪10克、党参6克水煮去渣,代茶饮以提升卫气。
在起居调摄上,老年人需要特别注意“三防”,即防寒、防滑、防跌,避免雨天外出,重点做好颈部、腰部、足部的保暖。
同样作为免疫力低下人群,儿童应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佩戴儿童专用口罩,勤洗手、勤换口罩,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
在饮食方面,儿童应保证优质蛋白(如牛奶、鸡蛋、瘦肉等)及新鲜果蔬的摄入,同时需要注意避免积食。儿童脾胃本弱,积食会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若不及时调理,可能引发胃肠型感冒,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外感兼夹食滞的复杂证候。
在外出活动方面,儿童应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多晒太阳可增强体质。秋季穿衣建议比成人多穿一件薄马甲,护住后背及肚脐,但要避免过度保暖导致出汗后吹风着凉。
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如哮喘、慢阻肺、支气管扩张、过敏性鼻炎等人群,遇冷空气或过敏原易诱发咳喘,因此防治重点在于避免诱因。可通过戴口罩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减少接触尘螨、烟尘等过敏原,并保持居室清洁、定期除螨。
在饮食方面,哮喘、过敏性鼻炎患者要少吃海鲜、辛辣及发物。慢阻肺、老慢支患者宜适量多吃杏仁、百合、梨、枇杷等润肺化痰的食物,避免生冷、甜腻食物,同时忌烟酒。慢性肺病患者平常还要注意呼吸锻炼,增强肺功能。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