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龚相娟《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28日 第 10 版)
图为盘山烈士陵园。资料图片
图为“一分利”文具店。天津市蓟州区人武部供图
图为南开大学思源堂,是当年日军轰炸后仅存的建筑。南开大学供图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天津革命军事馆筹建专班梳理出一条天津抗战遗迹参观路线。近日,本报记者打卡多处天津抗战遗迹,与读者一同重温那段血与火淬炼的峥嵘岁月,感悟伟大抗战精神。
烽火冀东 盘山壮歌
——盘山抗日根据地遗址
盘山抗日根据地遗址是冀东抗日的中心。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司令部遗址,无声诉说着当年指挥员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传奇。日寇多次重兵“扫荡”,指挥机关依托险峻地形和群众支持一次次化险为夷。
盘山莲花峰,一块镌刻着“莲花峰七勇士”的石碑,见证了85年前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马占东等7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部队转移,被敌人逼至绝壁后,纵身跃下百丈悬崖,6名战士壮烈殉国,马占东挂在树上保住了性命,伤愈后又重返抗日前线。
白草洼旧址见证当年的激战。1940年7月,抗日名将包森指挥部队在此设伏,全歼日军精锐武岛骑兵中队,极大提振了冀东军民的抗日士气。
记者感言 盘山有“京东第一山”美誉,这是一座由铁血忠魂浇筑的英雄山,先烈长眠于苍松翠柏间,他们的英魂已与盘山融为一体。今日登山,当年的抗战烽火仿佛浮现在眼前,抗战英雄信念的力量穿越时空。
津门暗战 笔墨刀锋
——“一分利”文具店旧址
在天津市蓟州城区中心一座鲁班庙内,西厢房门楣上一块牌匾格外引人注意,上面写着“革命遗址 一分利文具店”。这里曾是抗战时期中共地下组织在天津地区一个重要秘密联络站。中共迁遵蓟中心县委书记李子光等人为搜集情报创办该文具店。“营业”近6年,这里培养了30多名党的各级领导骨干和革命志士,他们以买卖文具为掩护,在算珠拨动间传递情报,于铅笔纸张里密藏指令。
记者感言 这家小小文具店,作为高效的情报中转站,与伪县政府、电话局仅一墙之隔,选址之大胆令人敬佩。当年革命者在香火与市井声的掩护中,每天上演惊心动魄的“暗战”传奇,他们传递一份份情报,汇聚更多抗日力量。
鲁班庙的不远处就是繁华的渔阳古街。如今的繁华正是那些隐姓埋名的抗战英雄,用胆魄、智慧和生命换来的,吾辈当珍惜。
砥柱华北 星火燎原
——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纪念馆
天津市黑龙江路隆泰里19号,一栋看似普通的二层砖木小楼,在1936年春至1937年期间,曾是指引整个华北抗日救亡运动的灯塔,它就是中共中央北方局驻地。
彼时华北危急,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刘少奇扮成茶商秘密由陕北至天津,化名“周先生”,以南开大学教授的身份做掩护,着手恢复北方局工作。在开展地下斗争的同时,刘少奇以胡服、陶尚行等笔名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总结大革命失败以后白区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指导天津党的工作和工人运动逐步走上正轨。
记者感言 北方局旧址复原陈列展包括一楼的“惠兴德成衣局”裁缝铺和二楼的刘少奇卧室兼办公室等。刘少奇的居室非常简朴,只有一张板床、一张木桌和几把椅子。刘少奇到津时,党组织给了他经费,但他每月用于吃穿的生活费不超过10元。在艰苦条件下,他恢复和整顿党的组织,领导开展一系列抗日救亡运动。
壮怀难折 弦歌不辍
——南开大学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仅仅20多天后,天津沦陷,日军十数架飞机对南开大学等地进行狂轰滥炸,将秀山堂、木斋图书馆、芝琴楼等建筑夷为平地,珍贵的图书典籍、仪器设备付之一炬,损失惨重。
面对这场浩劫,校长张伯苓先生悲愤交加:“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成为抗战时期中国知识界不屈精神的宣言。
南开师生一部分辗转南下,与清华、北大合组西南联大,在战火中弦歌不辍;另一部分则留在沦陷区,以各种形式坚持斗争。
记者感言 南开大学始终赓续深植血脉的爱国基因。在国难当头之际,张伯苓和南开师生的浩然正气与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充分展示了知识分子“物质可毁,精神不灭”的铮铮铁骨。
将军碧血 红楼丹心
——吉鸿昌旧居
在天津市和平区花园路5号,矗立着一座醒目的红色三层小楼。这里曾是著名爱国将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主要领导人吉鸿昌将军在天津进行抗日活动的秘密堡垒。
在这里,他变卖家产购置武器弹药,组织领导察哈尔的抗战活动。他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秘密印刷出版《民族战旗》报,揭露日寇暴行,号召民众团结抗日。他还对楼内设施、房间进行改造,房间一室多门,方便开展党的秘密工作。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被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逮捕并引渡到北平军分会,11月24日在北平英勇就义。
记者感言 吉鸿昌被逮捕后,面对威逼利诱和死亡威胁,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临刑前从容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绝命诗。如今走进吉鸿昌旧居纪念馆,依然能感受到将军当年慷慨激昂的爱国热忱和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路铭忠烈 海河长歌
——台儿庄路与张自忠路
海河之畔,两条首尾相连的道路——台儿庄路与张自忠路,承载着铁血荣光。1933年日军进逼长城一线,张自忠任喜峰口第29军前线总指挥,奋勇击退日军。1936年,他兼任天津市市长。其间,英国天津总领事馆举行晚宴,日本华北驻防司令要求作为最高来宾身份出席,张自忠郑重声明:英界为中国领土,日军驻津系不平等条约的产物,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中国方面绝不出席。
1940年5月,中国军队与日军15万精锐部队在枣阳、襄阳、宜昌等地进行枣宜会战。张自忠亲自率领部队与日军血战到底,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最终壮烈殉国。
记者感言 张自忠将军雕像静静伫立路旁,身后是天津的母亲河海河。两岸璀璨灯火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在繁华与安宁的辉映中,追思将军“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的碧血丹心,能深切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爱国情怀。
(本文资料由天津革命军事馆筹建专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