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奥帆中心。“臻选・青岛菜”占据着270°一线海景的黄金位置——这里被业内评价为“北方独一无二的观海餐厅”。然而,与其高端硬件形成反差的是,菜单上仍是“虾水饺”“海肠捞饭”等青岛家常菜,客单价仅188元,比同类海景餐厅低三成以上。
几乎所有的同行都不理解。
“这么高端的地方,做这样的菜能行吗?”“这不暴殄天物吗?”“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
“臻选·青岛菜”的总经理孙志华依然故我。
他的“反常识”经营行为还有很多。
“北方独一无二的观海餐厅”臻选·青岛菜,提供的却是“虾水饺”“海肠捞饭”等青岛家常菜
01
深耕青岛,不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在连锁品牌疯狂拓店的浪潮中,蓝港海鲜的“不扩张”显得格格不入。从第一家店到如今的23家门店,所有门店均扎根青岛主城区,市南区16家、市北3家、李沧2家、崂山2家,最远未超出城市核心圈5公里。“300米内8家不同业态门店”的密度,甚至让政府在疫情期间主动来电:“把灯打开吧,你们关了灯,这条街就暗了一半。”
数据显示,蓝港95%的顾客是青岛本地人
“走出去容易,守得住难。”孙志华坦言,拒绝外地合作与加盟的背后,是对品质的绝对把控。“海鲜的新鲜度、供应链的稳定性、中餐口味的微妙差异,一旦走出青岛,这些都可能失控。”他以山东威海某海鲜品牌为例,“当年它全国扩张,最终因成本高、客单价下不来,扛不住市场波动。这种故事我们见得太多了,不想重蹈老前辈们的覆辙。”
这种“深耕”不仅是地理上的聚焦,更是对本地顾客的深度绑定。数据显示,蓝港95%的顾客是青岛本地人,家庭宴请、生日寿宴、升学宴等场景占比超60%,形成“家有喜事,必选蓝港”的民间共识。老顾客带孙子来吃饭的场景屡见不鲜——“爷爷20年前带父亲来,父亲现在带孙子来”,这种代际传承的信任,正是深耕20年的最好印证。有个老顾客还主动创作出了“蓝港出品,必属精品”的广告语,还有老顾客主动给孙志华出谋划策:在哪儿开店,开什么店。
02
全品类覆盖:“不聚焦”背后的生存智慧
当同行专注“海鲜专家”标签时,蓝港却跨界布局了海鲜、川菜、鲁菜、烤肉、小酒馆等8大品类,甚至涉足量贩式KTV和庭院式酒店。这种“全品类覆盖不聚焦”的策略,曾被质疑“精力分散”,跟主流的“品类聚焦”背道而驰。但孙志华有自己的逻辑:
“一是给员工机会,二是给企业留后路。”他解释,20年发展中,核心团队80余人跟随15~20年,“不能让兄弟们一直在基层,得有升职加薪的奔头。”新开一个品类,就培养一批管理者,如今旗下门店的店长,多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老员工。“开个新店,派个差不多的人,对企业的忠诚度是很高的。”
蓝港旗下布局了海鲜、川菜、鲁菜、烤肉、小酒馆等8大品类
更关键的是风险对冲。“单一品类太脆弱了。”孙志华举例,“当年‘三公消费’收紧,高端海鲜店倒了一片;核污水事件时,日料店没人敢去。但我有鲁菜馆、川菜馆、烤肉馆,东边不亮西边亮。”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战略布局,让蓝港在行业下行期间依然保持大部分门店盈利,成为行业逆势样本。
品类扩张并非盲目跟风。孙志华的“笨办法”是用朋友圈来做“调研”:想做某个品类,就在朋友圈发定位和菜品图,“如果老顾客私信问‘什么时候开’‘在哪里’,就说明有需求;没人搭理,就放弃。”这种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不聚焦”,反而让蓝港每个品类都精准击中市场痛点。或者说,蓝港聚焦的不是品类,而是“青岛”这个城市。
03
高端与家常:270°海景店里的“平价初心”
本文开头提到的“臻选·青岛菜”,是蓝港“反常识”经营的一个典型。对这个事情,孙志华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臻选·青岛菜的菜品:大虾烧胶州白菜
“高端的是环境,不是价格。”孙志华回忆,开店时同行嘲笑“浪费地段”:“这么好的位置,不做人均500+的高端菜,反而卖100多的饺子?”但他坚持“高性价比”的初心:“青岛人吃海鲜,图的是新鲜和实在。哪怕在海景房里,也得让老百姓吃得起。谁说高档餐厅就不能吃家常菜?”
这种“高端场景+家常价格”的组合,让店里95%客源仍是本地人。有老顾客调侃:“在这儿办婚礼,既有面子又省钱,蓝港把‘人情世故’算明白了。”
“谁养育了咱,咱知道是谁成就了咱,那不就是老百姓嘛。不能说在这么好的地方,你就忘了这些老少爷们儿。现在形势不好,很多人不出来吃饭。但我这个地方还是那样,那不就说明我做对了嘛。”孙志华一直忘不掉的是蓝港的根:普通老百姓。
04
人情味:把顾客当“朋友”,把员工当“家人”
“蓝港永远比别家多一味,这个味就是人情味。”这是孙志华重复最多的话,也是蓝港最核心的竞争力。
“客人来吃的是你的装修吗?不还是人情味。最近我一直在悟,人情味是什么东西?不就是有温度的情绪价值。”
对顾客:无理由退菜、不控评、不删帖
海鲜有沙子、口味不对?“无理由退菜”,服务员不需请示直接处理。孙志华承认:“海鲜不可能绝对干净,比如扇贝蛤蜊这些,它吐不干净的。碰上了怎么办?无理由退菜。至于口味,人做出来的就不可能千篇一律地稳定,咱得承认这一点。但咱也不会跟顾客去犟,无理由退菜。”
碰上顾客不满意,蓝港一律“无理由退菜”
本地顾客尤其是老食客都非常认可,但外地游客就不客气地在大众点评等平台上给了差评。
“实事求是嘛。我们不控评、不删帖,人家都是真实看法。”不过在网上确实很少看到蓝港的种草文章、帖子等。“我们也没那个精力去管,还不如实实在在把菜做好。”
对员工:“大家长”式管理,
员工餐与顾客食材“同品同质”,虾水饺、海肠捞饭员工随便吃。“不能让客人吃好的,员工吃次的,这是对人的尊重。有些东西一时半会儿是看不出好坏来的,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但不能不当回事。”
在00后已经步入职场的今天,孙志华仍坚持爹味十足的“大家长”式管理。“我培养人的时候,能力不要紧。但你要做到两件事:第一,要忠诚于公司。第二,要把老婆孩子接到青岛。没结婚的,你必须几年内在这里买房。你要爱上这个城市,爱上这个企业。”核心团队80多人,全部都在青岛买房买车,孩子都在青岛上学。
孙志华对团队的战斗力非常自信
员工结婚、孩子百天、乔迁之喜……孙志华亲自送红包,员工家人重病他带着管理层去探望,“1300号员工,可不就是个大家长嘛。你不能光对顾客有人情味,你对员工没有人情味,那不是假的吗?”这种“大家长”式的关怀,让蓝港员工流失率常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你得让员工心里有热乎劲儿,得让他看到明天的希望,每天心里都热乎乎的。”
正是这种“人情味”,让孙志华非常自信:“就说在青岛,比咱挣钱多的有,比咱能干的有,比咱工资水平高的有。但是要说起来团队战斗力,我谁也不服!我就秒杀他们!”
05
低调哲学:做事多,发声少,不亏心
“做餐饮要老老实实做事,别老想着炒作。”孙志华和蓝港的低调体现在方方面面:
蓝港参与“扶农助农”“文明餐桌”等公益活动,却从不发新闻通稿。“我们做公益活动时,可没想着这些。我们都不把这些事儿当事儿,就是觉得该咱做的咱就去做。咱又不是明星,搞什么策划,我不会干这样的事,那样太做作了。”
蓝港海鲜做了不少公益活动,没有发一次新闻通稿
旗下23家门店分属不同品牌,95%的青岛人不知道它们都属于蓝港。“客人记住‘虾水饺好吃’就行,记不记得蓝港没关系。”孙志华认为,自己受的是传统教育,不想做一些花里胡哨的事情,只想老老实实地把事情做好。“我们山东人不是讲厚道儒商嘛,做事不亏心嘛。你变了,就不是厚道儒商了。”
结语
人情味是最长情的“商业逻辑”
从860平方米的初创门店到23家门店的餐饮集团,蓝港海鲜的“不走寻常路”,本质是对餐饮本质的坚守:深耕本地不是保守,是对品质的敬畏;全品类不是分散,是对员工的责任和对风险的规避;高端与家常的平衡,是对顾客的诚意;人情味不是情怀,是商业的底层逻辑。
孙志华说:“20年不算长,下一个20年,我们还是会守着青岛,守着这些老顾客、老员工。餐饮的根,就是人情味。”这种“守正”的坚持,或许正是这个喧嚣时代最稀缺的。
对于要进入餐饮业的新人,孙志华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餐饮这条路,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路,干上了就不能回头。干之前一定要下定决心。能不能坚持10年、20年?能不能一年365天都不松懈?千万不要盲目去跟风。慎重,一定要慎重!
对顾客,对员工,对未曾见面的其他人,孙志华都是满满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