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晨辰 摄
□ 梅晨辰
有没有一种味道,可以穿越时空,陪伴你一段人生旅程?
临近南京北京东路,玄武区兰家庄2号,一幢民国建筑的门房,七八平方米的腾飞烤鸭店,两尺窗口,时常有顾客探头张望,“店还在啊,居然没变!”那是周围东南大学、南京外国语学校曾经的青涩学子。有多少久别重逢的惊喜,就有多少念念难忘!
右手挥刀,左手轻推,手起刀落,顺势抄起斩好的鸭肉,装盒,往食品袋舀上热乎乎的卤汁,扎口,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几秒工夫,打包好的1/4个鸭子就送过来了。63岁的尹梅阿姨在小店操练了30多年,一切像呼吸一样浑然不觉,朴素天然。
1995年路对面的兰园菜场建成投用时,腾飞烤鸭店同时开张,在此之前,尹家四兄妹就已开始在鸭子店做帮工。尹阿姨的妹婿早年跟随老板宰杀鸭子,因老实肯干,老板转行时得到他转出的小店,后来自己开了腾飞烤鸭店。由此,尹家四兄妹携手踏入鸭肴行业,二哥二嫂负责在安徽老家养鸭子,收购鸭子,凌晨宰杀,清晨四五点送到江宁后场,那里由大哥大嫂负责卤制盐水鸭和其它凉菜,6点多盐水鸭和生鸭再送进城,最后由妹妹妹婿做烤鸭,每炉十二只,四炉同开,两小时后,皮脆肉嫩的烤鸭便伴着诱人的焦香出炉,最后的销售环节,落到尹梅和爱人身上。
那位总是身穿西装马甲、戴贝雷帽在鸭子店挥刀斩鸭子的清癯男人,是腾飞烤鸭店最具标识性的人物。那是尹阿姨的爱人马晓伟,和八一电影制片厂知名演员马晓伟同名同姓同年生,外形身高接近,彼此还知道对方,演员马晓伟到腾飞烤鸭店买店老板马晓伟的鸭子,还有几次托人来买。
在鸭子飘香的背后,不知有多少传奇。马叔叔散发出海派的儒雅风度,与逼仄狭小的店铺形成奇妙的反差,勾起尹阿姨无限怜爱与崇拜:“我们是在工厂认识的,后来跟着家人到南京做事。他们家是文化家庭,我爱人也是高中生。只要有时间就看书,还喜欢吹笛子吹口琴,特别注重仪表。”马叔叔常年斩鸭子,腰不好,这两年回老家休养,还是老习惯,有空就看看书,吹吹笛子吹口琴,在家也是穿得平平整整。
兰园一带早已不是三十年前的模样,但总有些东西从未变过,比如腾飞烤鸭店的味道,陪伴马叔叔一生的习惯,还有四兄妹八口抱团打拼几十年如一家……
早晨8点,东南大学的教职工、市政府食堂采购员、空军大院居民、兰园老街坊,都会顺道来“斩”份鸭子;午间时分,周边上班族纷纷前来为午餐添道硬菜;即便单行道上,也常见临时停车专程买鸭的熟客;连附近餐馆都定期来此采购。每逢周末,交警甚至要在街对面设置路障,以防顾客影响交通。
樱花盛放时节,珍珠河赏花的游人常排着长队来买鸭,队伍能蜿蜒到街口。即便顾客络绎不绝,尹家也从未扩大经营,每日仍只备百来只鸭,售罄即止。“都是当日现宰、现卤现卖,咱们这种家族小作坊,要保证品质就不能贪量。”尹大姐拒绝网络营销,不追求流量曝光,用心做好街坊生意。
“好多老主顾从学生时代吃到拖家带口,还有出国留学回来的孩子,回国前就叮嘱家人来买鸭子。”尹阿姨热络地念叨着,眼底满是自豪,“好些个明星也常悄悄来买呢!”
在外卖平台席卷餐饮业的时代,尹阿姨仍坚持不上线,只用最传统的方式经营着家族的心血。四户家庭的子女们深知其中艰辛没有一人接手。尹阿姨笑中带着遗憾:“等我们做不动了,这店就歇喽!”
应顾客所求,阿姨添置了真空塑封机,通过微信接单,将美味寄往各地。常有年轻人线上转账后贴心催促收款,阿姨总是暖心地感叹:“现在的孩子真好,扫码没成功都会特地回来付。”
“阿姨,要四分之一烤鸭,搭个鸭头!”
“好嘞,这就给您斩!”华灯初上,尹阿姨又站回砧板前,手起刀落间,三十载光阴与浓浓人情味,都凝聚在这油香四溢的方寸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