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圳首个公园“运改维一体化”改革试点,近日,园博园迎来“五店齐开”,这座深圳市民熟悉的园林通过空间活化、场景再造与社群运营,探索出一条公园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展现出全新的样貌——让园林不仅是风景,更成为城市生活的背景板、情感的容器与创意的孵化器。
从“园中园”到“公园创意社交场”
园博园坐落于深圳市福田区竹子林西段,占地约66万平方米,自2004年开放以来,便以其荟萃全国园林艺术精华的格局,成为深圳重要的文化地标。2005年,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圆满落幕,园博园顺利转型为永久性市政公园,开启了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2008年,它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国家重点公园”,其生态与文化价值得到广泛认可。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传统公园运营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服务供给与市民需求错位、财政投入压力增大、空间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使得部分区域陷入“有景无人”的尴尬境地。如何让这座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园林焕发新生?深圳园博园作为公园运改维一体化的首个改革试点项目,自2024年7月由特区建工园林集团承接后,通过对公园景观的修缮改造、公共绿地的管养维护、可用建筑空间的消费场景再造,一场以“内涵式发展”为核心的系统性变革由此拉开帷幕。
这场变革的核心,是将园博园从“景观陈列”的静态存在,转变为“生活容器”的动态场域。通过“园子+院子”的创意构想,运营团队以中式园林院落为载体,巧妙重构空间叙事,将原本沉寂的亭台楼阁、闲置院落、破败仓库,转化为可游、可赏、可消费、可社交的复合空间。
昔日被遗忘的角落,如今飘散着咖啡的醇香;常年封闭的院落,化身为烟火气十足的坝坝茶院;废旧的仓库,则成为年轻人围炉夜话、思想碰撞的社交聚集地。空间的“焕活”,不仅是物理形态的更新,更是从“为景而建”转向“为人而生”的价值转变。
让消费回归生活本真
在园博园的更新中,商业并非生硬的植入,而是如同自然生长般融入园林的脉络。特区建工园林集团摒弃了简单引入餐饮零售的传统路径,转而以“体验式经济”为核心,打造一系列与园林意境深度契合的消费场景。
近日,园博园迎来“五店齐开”。薄荷园·坝坝茶以市井烟火气唤醒城市慢生活,茶客围坐院中,谈笑风生,仿佛时光在此放缓脚步。梧桐舍那·素食馆则将园林四时景致引入室内,落地窗外绿意盎然,餐桌上的一蔬一饭皆成自然馈赠,为都市人提供了一处情绪疗愈的栖息地。茶也潮也·新潮茶以“功夫奶茶”这一创新形式,将潮汕茶文化注入年轻语境,在几十平方米的空间里,构建出属于Z世代的“第三空间”。画中游·汉服体验馆将闲置的“汇芳园-明德居”打造为沉浸式古风场景,让汉服成为连接古今的情绪载体,消费行为升华为文化认同的仪式。邓家传文·糕点铺在宝芝园的快闪,则以“古法新造”唤醒儿时记忆,让味蕾成为乡愁的密码。
这些场景的共同特质,在于将“情绪消费”融入日常。人们在这里消费的,不仅是商品,更是氛围、记忆与归属感。这种模式,既激活了公园的空间价值,也重塑了“公园经济”的内涵。
构建可持续的公园治理新范式
据介绍,在引入市场化机制的同时,运营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公共空间商业化”与“商业空间公共化”双轨并行的模式。所有商户均需划设开放共享区域,承担公益义务,如提供平价自助设施、参与社区服务等,确保公园的普惠性不因商业介入而削弱。
与此同时,服务体验全面升级。全园游览车、代步车、充电宝、自助贩卖机等便民设施的增设,多语种标识系统的优化,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市民都能便捷游园。更值得关注的是,园博园以“Flow Garden自在园中”为品牌,提出“GARDENmate”社群概念,通过自主策划“重新识园”“科技新年”“夏日多巴胺”等主题活动,以及引入“TEDxShenzhen年度大会”“嗨太空航空航天展”“悬泉置国风大秀”等IP,使公园成为时尚、科技、人文的聚合发生地。线上话题曝光量超1800万,媒体联动覆盖央媒、本地及自媒体200余家,园博园正从一个地理空间,演变为一个具有强大文化吸附力的城市公共客厅。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得益于政企协同的高效治理机制。特区建工园林集团与管理单位共建协作治理平台,在坚持公益属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化运营的优势,通过引入灵活的企业化运作,不仅没有削弱公园的公共性与普惠价值,反而显著提升了公益服务的品质、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市场化成为公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园治理新范式。
园博园的蝶变,远未止步。未来,将继续深化“公园创意社交场”品牌,计划完成十余处景点改造,引入更多元化的业态,实现文商体旅的深度融合。此外,智慧运营平台还将加速落地,借助AI技术探索智能导览、人流分析、生态监测等新应用场景,推动公园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跃迁。更宏大的愿景在于创新推进“公园+商圈”“公园+公园群”“公园+企业社区”三大模式,打造区域文商旅协同发展的示范标杆。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