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千个差评”还唤不醒襄阳文旅局的觉醒?
文|清哲木
近日,一视频博主发布视频称:在襄阳市唐城旅游失望至极。景区透支的不止是自己,更是襄阳市这座城市。内容历数襄阳市唐城的差评多达5000个,地方文旅部门还不觉醒。
笔者随即在网上查询了一下内容,在高德评论区里有关襄阳市唐城的差评确实不少,这座曾花13亿打造的仿古建筑群,已被部分网友贴上大量的差评标签。唐城打造不易,笔者认为襄阳市文旅部门应对旅游资源给予口碑维护,
一些评论虽寥寥数语,配几张景区照片,便完成了一次对景区“符号性谋杀”。这不再是个体情绪的简单宣泄,而是数字时代下,游客话语权对地方文旅命运的一次凌厉介入。旅游景区差评,正以其尖锐而广泛的渗透力,重塑着地方文旅的肌理与血脉。不知道襄阳市相关部门有没有这个媒介素养,读懂这些?
差评首先是一柄无情的手术刀,执行着对旅游目的地“神秘魅惑”的彻底祛魅。昔日文旅形象构建依赖于官方单方面灌输的宏大叙事——精美宣传片,经过层层美学提纯,将一地风物包装成人人向往的旅行目的地。然而,UGC(用户生成内容)时代的差评却粗暴地撕开了这层华美锦袍。游客用手机镜头捕捉到景区服务动态和原生态的条件,这些琐碎、真实甚至粗粝的“微观叙事”,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反叙事洪流,消解了官方的宏大话语。它让潜在游客透过用户“真实体验”,完成了从“被讲述的天堂”到“被审视的客体”。旅游地的光环亦在无数游客的复制、传播与批判中消散,甚至走向死亡!
唐城景区的管理问题显著,这里不一一赘叙,如果有责任心,襄阳市文旅局可以自寻“查漏补缺”网上已经反映的很多很多。文化气息不足是唐城的关键问题。虽然建筑恢宏,但内部大多是空的,除了看仿古建筑外,几乎没有其他内容。
网友质疑,唐城4A资质,名不副实;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规范,4A级景区需体现国家级示范效应,并在服务质量、景观价值、管理效能等方面达到相应标准。评定细则采用1000分制,4A级需达到900分以上,其中游客满意度占150分。唐城景区显然未能在这些方面达到要求。事实上,景区在2023年因区别对待游客事件陷入舆论漩涡,暴露了其管理混乱、应急事件处理能力严重不足等问题。
在新媒体平台点评与社交分享的今天,一片密集的差评区足以形成强大的心理拒止效应。研究显示,消费者阅读正面评价只占20%,超过80%的游客会仔细阅读差评。且负面信息的权重往往是正面信息的数倍。差评不仅能直接劝退潜在访客,更能引发可怕的“破窗效应”——持续的负面评价会固化目的地的形象,使其跌入“差评增多—游客减少—收入下降—服务质量进一步下滑—差评更多”的死亡螺旋。一座缺乏管理的“差评废墟”,其旅游经济血液将悄然流尽,而重塑声誉的成本远比维持要高昂得多。
旅游地的魅力不再是漂浮的、被命名的宣传口号,而是扎根于优质体验。旅游景区差评,这个数字时代的键盘字体,背后就是每个游客的感受,每一段文字的背后就是告诫所有梦想以文旅兴城之地:荣耀不再来自于对负面声音的封堵与遮蔽,而源于在众声喧哗中倾听、反思并勇敢蜕变的智慧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