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刷到个视频,老外第一次见菜单上写着 “dragon and tiger fight”,脸都白了,举着菜单跟服务员比划半天,说这玩意儿太凶猛,他们可不敢吃。我当时就乐了,这不就是咱粤菜里的 “龙虎斗” 嘛,说白了就是蛇和猫肉炖的汤,哪有什么真龙真虎啊。
你别说,西餐翻译中餐这事,真是能笑掉人大牙。上次在伦敦一家中餐馆,我看见菜单上把 “夫妻肺片” 译成 “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s”,旁边一个金发姑娘盯着那行字,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她悄悄跟同伴说:“中国人连这个都吃?太可怕了。” 我赶紧凑过去解释,这就是牛百叶和牛肉片拌的凉菜,跟夫妻的肺一点关系没有,她才半信半疑地点了一份,结果吃完连说 “amazing”。
其实不光是菜名,有些食材的翻译也特离谱。“凤爪” 直接干成 “chicken's feet”,老外一看就觉得膈应,觉得这东西怎么能往嘴里放呢。可他们不知道,咱卤得酥烂的凤爪,啃起来有多香。还有 “皮蛋”,被译成 “century egg”,好家伙,直接成了 “百年老蛋”,谁听了不犯怵啊?我认识个美国小伙,第一次见皮蛋,捏着鼻子说像 “放坏了的鸡蛋”,结果被我逼着尝了一口,现在每次聚餐都点名要吃。
说起来也怪,中餐翻译为啥总这么拧巴?我琢磨着,可能是早期翻译的人也没多想,就照着字面意思硬翻。可中餐的菜名,哪能只看字面啊?“佛跳墙” 要是直译成 “Buddha jumps over the wall”,老外怕是得以为这菜跟宗教有啥关系,哪知道是因为香味太诱人,连佛爷都忍不住翻墙来吃。还有 “叫花鸡”,译成 “beggar chicken”,听着就透着一股穷酸劲儿,谁能想到这是用荷叶包着泥烤出来的美味呢?
前阵子去东南亚旅游,在一家中餐馆吃饭,看见菜单上把 “麻婆豆腐” 译成 “Mapo tofu”,虽然简单,但至少不会让人误会。老板说,现在很多地方都开始用拼音加注释的方式翻译,效果好多了。比如 “龙虎斗”,写成 “Longhu Dou (snake and cat meat soup)”,老外一看就明白,虽然可能还是不敢吃,但至少不会觉得是在吃龙肉虎肉了。
不过话说回来,有些老外被这些奇葩翻译吓住了,也挺可惜的。就像 “毛血旺”,译成 “spicy blood curd”,光听名字就够吓人的,可这道菜又麻又辣又香,多少人就好这口啊。我有个英国朋友,当初就是被 “血旺” 两个字劝退,后来在我的强烈推荐下尝了一次,现在每次去中餐馆都要点,还说这是 “最有灵魂的中餐”。
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不是咱中餐太讲究文化内涵了,才让翻译这么难。你看人家西餐,“steak” 就是牛排,“pasta” 就是 pasta,简单直接。可咱中餐,一道菜的名字里可能藏着一个典故,一段历史,甚至一种情怀。“慈母手中线” 变成菜名,可能就是一道用面条做的菜,可怎么跟老外解释这其中的情感呢?
记得有一次在国外做中餐,我做了一道 “蚂蚁上树”,跟老外说这叫 “ants climbing a tree”,他们都好奇地围过来看,结果发现是肉末粉丝,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但尝过之后,都说这名字起得太形象了,粉丝像树枝,肉末像蚂蚁,还挺有意思的。那时候我就觉得,其实只要愿意多解释一句,老外也不是不能理解咱中餐的妙处。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注重菜名翻译了,有的还会在菜单上配上图片和小故事,效果确实不错。上次在纽约一家餐馆,看见 “东坡肉” 的旁边写着 “Dongpo pork, named after a famous poet in Song Dynasty, who loved to cook this dish”,旁边还配了张苏东坡的画像,老外看得津津有味,点单率也高了不少。
其实啊,中餐翻译这事,说到底还是文化差异在作祟。咱觉得稀松平常的东西,到了老外那儿可能就成了难以理解的 “奇闻异事”。但我相信,只要慢慢沟通,慢慢解释,总有一天,老外会明白 “dragon and tiger fight” 里没有真的龙和虎,只有咱中餐的巧思和美味。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啥被翻译得特别离谱的中餐名?快在评论区说说,让大伙也乐呵乐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