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伏的暑热尚未消散,立秋的脚步已悄然临近,8月7日迎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近期高温多雨的天气让空气愈发潮湿,而昼夜温差逐渐拉大,正是人体阳气收敛的关键转折期。8月6日,万柏林区医疗集团中心医院中医康复科主任冯浩提醒,此时要顺应天时调养身心,不仅可化解夏末余湿,更能为秋冬健康筑牢根基。
“立秋后,地表湿热未散,加之秋季主燥,易形成‘外燥内湿’的矛盾状态。此时若忽视祛湿,可能导致秋冬咳嗽、关节痛等疾病高发。”冯浩说。
饮食调养,祛湿与润燥并行。中伏雨水多,易困脾生湿,立秋后燥气渐起,需兼顾健脾与润肺。冯浩建议,日常可多食薏米、赤小豆、芡实等药食同源食材,煮粥或煲汤时搭配山药、茯苓,增强健脾功效。同时,要少食生冷油腻食物,慎食西瓜等寒凉水果。为预防秋燥,可适量摄入银耳、百合、雪梨炖羹,或多吃莲藕、白萝卜等白色食物,顺应“肺主白色”的养生原则。
起居作息,防寒避暑两不误。空调温度设定在26℃至28℃,避免直吹头颈、腰腹,夜间可开启除湿模式;从户外进入室内时,先擦干汗水,待体温平复后再开空调;早睡早起,23时前入睡,早晨6时至7时起床,顺应阳气收敛;午间可小憩15分钟至20分钟,按揉内关穴(手腕横纹上3指)缓解疲劳。
穴位保健,每日按压强体质。“日常可按摩四大穴位,每次3分钟,每日1次至2次,可增强体质。”冯浩建议,足三里(膝盖下4指,胫骨前嵴外1指),健脾和胃;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利水渗湿;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润燥通鼻;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方,两条大筋外缘的凹陷处),有疏散风邪、预防感冒、通窍的作用。
运动导引,微汗为宜调阴阳。冯浩推荐每日晨起练习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促进脾胃运化;傍晚可快走30分钟,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耗气。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剧烈运动后不可立即冲冷水澡,易致寒湿闭阻毛孔。
“中伏尚热,忌盲目进补。”冯浩特别提醒,过早食用羊肉、人参等热性食材易上火,可待白露后再行滋补。高温易引发心烦气躁,可通过冥想、听舒缓音乐预防“情绪中暑”;哮喘、关节炎患者可趁此时进行“冬病夏治”,但需至正规医院辨证贴敷。
“中伏最后三天,抓住养生的黄金末期,要科学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配合穴位按摩,方可平稳过渡夏秋之交。”冯浩说。记者 刘涛
来源: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