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远非简单的景点建设,它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将潜在的旅游资源(自然、人文、社会等)转化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服务和体验,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重价值。
关键词:开发定义、开发模型、关键要素、多元化路径
一、深度解读关键要素
1. 资源导向与市场导向的结合:
市场是导向:开发必须以市场需求(游客的兴趣、偏好、消费能力、行为模式)为依据。并非所有资源都天然具有市场吸引力,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和精准定位,将资源转化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资源禀赋是“土壤”,市场需求是“阳光雨露”。
2.产品化与体验化:
开发的核心是将抽象的资源具象化为可消费的旅游产品(如观光线路、度假酒店、主题公园、特色餐饮、旅游商品)和服务(如导游、交通、信息咨询)。
现代旅游开发更强调体验。游客购买的不仅是物质产品和服务,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一种情感连接、一次自我实现(如学习、挑战、放松、社交)。开发需围绕创造沉浸式、互动性、个性化的体验展开。
3.多重价值的实现:
经济价值:创造就业、增加收入(政府税收、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交通、餐饮、住宿、零售、农业、手工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吸引投资。这是传统上最受关注的驱动力。
社会价值:改善基础设施(交通、通讯、水电)、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参与和赋权、增强地方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环境价值:可持续开发是核心要求。包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开发不当会带来巨大环境代价(如生态破坏、污染)。
文化价值:保护、传承和活化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防止文化同质化和商品化过度。
4.系统性过程:
规划:前期调研、资源评估、市场分析、目标定位、概念设计、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强调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建设:基础设施(道路、水电、通讯)、接待设施(酒店、餐厅、游客中心)、景区景点、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注重质量、环保和与环境的协调。
管理:日常运营管理(游客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管理)、营销推广、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确保高效、有序、可持续的运行。
营销:品牌塑造、市场推广、渠道建设、客户关系管理。将开发成果有效地推向目标市场。
5.利益相关方协调:
涉及政府(政策制定、规划审批、基础设施、监管)、投资者/开发商(资金投入、项目建设)、当地社区(就业、文化保护、环境影响)、游客(体验、满意度)、非政府组织(环保、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界(研究、咨询)等。成功的开发需要各方的有效沟通、协作和利益平衡。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视角:强调旅游开发应致力于“以可持续的方式管理所有资源,以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的需求,同时保持文化完整性、必要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这突出了可持续性的核心地位。
二、旅游开发的模式:多元化路径选择
旅游开发模式是指实现上述目标所采用的主要方式、路径和策略。模式的选择取决于资源禀赋、市场定位、发展阶段、政策环境、投资主体等多种因素。以下是主要的开发模式及其深度解读:
1.资源依托型模式
核心:以区域内核心的、具有垄断性或独特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如世界级自然景观、顶级文化遗产、独特民俗)为绝对基础和出发点进行开发。
特点:
资源导向性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资源的质量和独特性决定了开发的潜力和方向。
核心吸引物突出:开发围绕核心资源展开,形成标志性景点或目的地形象(如黄山、九寨沟、故宫、丽江古城)。
易形成“飞地效应”:若开发不当,可能导致核心景区与周边社区脱节,经济利益外流。
关键挑战: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平衡、避免过度商业化、如何让社区受益、提升综合体验(避免单一观光)。
2.市场驱动型模式
核心:以特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和偏好为主导,进行旅游产品的策划、设计和开发。资源可能并非顶级,但通过创意和策划满足市场需求。
特点:
需求导向性强:深入研究细分市场(如亲子、银发、商务、研学、情侣),量身定制产品(如主题乐园、康养度假村、会展中心、特色民宿集群)。
创新性高:更依赖策划、设计、服务和营销的创新来创造吸引力(如人造景观、沉浸式体验、IP植入)。
投资规模大:往往需要大规模资本投入进行设施建设和营销推广。
关键挑战: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高投资风险、产品同质化竞争、生命周期管理。
3.综合开发模式 (度假区/旅游新城)
核心:在较大区域内,进行整体规划、综合开发,提供“一站式”的旅游度假体验,通常包含多种功能(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休闲、会议、居住等)。
特点:
规划先行,整体性强:有统一的总体规划指导各功能区布局和建设。
功能复合化:不仅仅是观光,更强调休闲、度假、娱乐、居住等多重功能融合。
投资主体多元化:常由大型企业集团或政府主导的大型项目。
自成一体的系统:力求满足游客在区域内的大部分需求(如三亚海棠湾、珠海长隆、某些旅游新城)。
关键挑战:巨额投资、开发周期长、管理复杂度高、与周边区域协调、避免“孤岛”效应、环境影响评估与管理。
4.社区参与型模式 (乡村旅游、社区旅游)
核心:强调当地社区的深度参与、决策权和收益权,以社区的文化、生活方式、生产活动(如农业、渔业、手工业)为核心吸引物,实现旅游收益在社区内公平分配。
特点:
社区为主体:社区是资源所有者、经营者、服务提供者和主要受益者。
文化真实性:注重展示和体验原汁原味的当地文化和生活。
小规模、分散化:通常不是大规模景区开发,而是民宿、农家乐、手工艺体验、农耕活动等分散业态。
可持续发展导向:强调文化保护、环境保护和社区福祉。
关键挑战:社区能力建设、利益分配机制设计、避免外来资本过度控制、维持文化真实性、市场对接和营销能力提升。
5.生态旅游模式
核心:以自然区域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前提,提供负责任的、具有环境教育意义的自然体验,促进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
特点:
保护优先:严格的环境承载力控制,最小化环境影响。
环境教育:将环境解说和教育融入体验,提升游客环保意识。
社区受益:收益用于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
高价值、低流量:通常是小规模、高单价、注重体验质量。
遵循国际准则:通常遵循生态旅游协会等的原则和标准。
关键挑战:平衡保护与利用、确保社区真正受益、防止“漂绿”、专业人才(生态导游)缺乏、高成本运营。
6.创新融合型模式 (近年发展趋势)
核心:打破传统边界,与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健康产业、农业、工业、科技等深度融合,创造新业态、新产品、新体验。
主要形态:
文旅融合:深度挖掘历史文化、非遗、艺术等资源,打造沉浸式演艺、博物馆奇妙夜、文创街区、主题公园(如“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体旅融合:开发依托山地、水域、冰雪等资源的户外运动项目(登山、滑雪、潜水、漂流、马拉松、骑行绿道),以及体育赛事旅游。
康养旅居:结合医疗、中医药、温泉、森林、气候等资源,开发健康管理、养生度假、旅居养老产品。
农旅融合:乡村旅游升级版,强调深度体验(农事、采摘、美食工坊)、田园综合体、精品民宿集群、农业科普研学。
工旅融合:利用工业遗址(改造为创意园区)、特色工厂(如酒庄、茶厂、陶瓷厂)开展观光、体验、研学旅游。
科技赋能 (数字旅游):广泛应用VR/AR、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提升体验(沉浸式展馆、智慧导览)、优化管理(智慧景区)、精准营销。
关键挑战:找到真正的融合点而非简单叠加、专业人才需求、跨界协调难度、技术应用成本与效果评估。
总结与启示
1.定义是根本:理解旅游开发是“资源+市场→产品/体验→多重价值”的系统工程,核心是可持续的价值创造。
2.模式无优劣,适用是关键: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模式”。选择何种模式或组合模式,必须基于对当地资源、市场、政策、社区、环境容量的深入分析和精准判断。
3.可持续性是生命线:无论是哪种模式,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的可持续性都是长期成功的基石。牺牲环境或社区利益换取短期经济利益是不可持续的。
4.创新是驱动力:市场在变,技术在进步,游客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创新(产品、服务、管理、营销、模式)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5.社区参与是保障: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证明,让当地社区成为开发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而非旁观者或受害者,是实现社会文化可持续、增强目的地真实性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6.规划是前提:科学、前瞻、包容、灵活的规划是避免盲目开发、减少负面影响、实现多重目标的基础。
深度理解旅游开发的定义与模式,有助于政府、企业、社区和规划者在实践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推动旅游业朝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
资料来源丨文旅规划设计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