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8月6日电 (艾庆龙 崔皎)当成都武侯区的夜市亮起霓虹,马文虎翻动着烤架上的羊肋条,特制花椒粉与河州辣子的香气弥漫开来。这个来自临夏州临夏县井沟乡山沟的汉子不会想到,自己带来的烧烤秘方,如今能日均吸引200多位食客,更带动上千名乡亲在成都闯出一片天。
在这座以美食闻名的城市里,1100余名来自临夏县井沟乡的创业者开出372家烧烤店,累计年创收超50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15.2万元,是家乡传统农业收入的12倍。
图为烧烤资料图。临夏县委宣传部供图
2015年,马文虎在成都开起第一家“高原资格烤羊肉”时,只是一次孤注一掷的尝试。他深知成都人爱吃辣却更讲究食材本味,反复调试酱料,将临夏烧烤的粗犷与巴蜀风味的细腻结合,招牌烤肉筋、秘制烤牛肚很快俘获当地食客。致富后,他没有忘记乡邻,首创“原料供应+门店复制”模式,由他统一提供高原牛羊肉和配方,亲戚邻里负责经营,收益对半分成。这种“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机制,让乡亲们放下顾虑跟着闯市场,如今58家加盟门店组成品牌矩阵,形成覆盖成华区、温江区的烧烤产业带。
此外,临夏县井沟乡还摸索出的“培训+金融+维权”模式,为这场跨省创业潮提供了坚强后盾。当地每年组织烧烤、拉面等技能培训,2024年就有45人拿到结业证书;官方协调的创业担保贷款,让村民马海才仅用三个月就从服务员变身为门店合伙人。这种“家族帮带+政府托底”的模式,使89%的创业者实现“开店即盈利”。
在烧烤店内,马文虎的弟弟马二洒展示着他的“双重调味法”:先用临夏传统工艺腌制羊肉去腥,上桌前再撒上成都二荆条制成的辣椒粉。这种创新让他们的烤串在美团夜间订单中稳居前10,单店最高日销3万元。马二洒在成都开了9家分店,他还特意推出“烤串+冰粉”套餐,用河州蜂蜜调制的冰粉解腻,成了夏日爆款。
这些细节里藏着融合的智慧,既保留临夏烧烤对食材的敬畏——只用当天现宰的牛羊,坚持果木炭火;又吸收蓉城烟火的包容——接受“万物皆可烤”,连本地的折耳根、苕皮都能上炉,甚至有客人点过的“烤甜醅子”意外成了网红产品。
每天凌晨,100多只临夏高原羊和上千斤牛肉经冷链直达成都的冷链站,不仅保障成都门店的食材供应,更让临夏的牛羊肉通过烧烤渠道走进成都商超,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
在井沟乡大塬顶村,村民种植的千亩贝贝南瓜,每亩产值达5000元,这些“小金瓜”经门店渠道推广,成为成都食客眼中的健康食材。这种“外出创收-反哺家乡”的闭环,让井沟乡的劳务收入连续三年保持11%的增长。
夜幕下的成都夜市,临夏乡音与四川方言在烧烤摊前交织。马文虎的儿子马成云在抖音直播“烧烤制作技艺”,单场观看量突破10万人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