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3个节气,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为阴阳转换之季。虽然民间有 “立秋三日凉风至” 的说法,但实际上此时暑热并未完全消退,往往会出现 “秋老虎” 天气,白天高温依旧,夜间却逐渐转凉,形成 “昼夜温差大、气候由湿转燥” 的特点。
中医认为,肺主秋,喜润而恶燥,此时燥邪最易伤肺,进而引发口鼻干燥、皮肤干裂、干咳少痰等不适症状。同时,经过漫长的夏季,人体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在立秋后逐渐恢复运转,此时若不注意调养,容易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因此,立秋养生需围绕滋阴润燥、健脾益胃、调和阴阳三大核心展开。
首先说滋阴润燥,首选润肺中药材百合,它是润肺安神的“白色精灵”
百合味甘,性微寒,归心、肺经,被誉为“润肺之要药”。《本草纲目》记载其“安心定胆,益智,养五脏”。现代研究发现,百合含有丰富的秋水仙碱、黏液质等成分,能缓解呼吸道黏膜干燥,减轻咳嗽症状。常与川贝母配伍,川贝母清热化痰,二者呼应秋季养肺的自然需求。
还有中药麦冬是养阴生津的“补水能手”麦冬味甘、微苦,微寒,入心肺胃经,既能滋肺阴,又能养胃津。清代医家叶天士常用麦冬配伍治疗阴虚燥咳,用麦冬10克搭配玉竹10克、沙参10克煮水代茶,可有效改善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若搭配乌梅、甘草制成酸甘化阴饮,还能生津止渴。
其次健脾益胃,首先说山药,它的的作用是脾胃双补。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称其“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现代研究表明,山药富含黏蛋白、淀粉酶,能促进消化吸收。立秋后,推荐山药小米粥,将山药切块与小米同煮,健脾和胃;或搭配茯苓、莲子等适合脾胃虚弱、免疫力低下人群。
陈皮是理气化痰的“千年良药”陈皮是成熟橘皮经晒干或烘干制成,味苦、辛,性温,归脾、肺经。明代医家李中梓在《本草通玄》中提到:“陈皮,理气之总司,顺气之要药。”立秋节气逐渐转为温热滋补,易生痰湿,用陈皮3克搭配山楂5克、荷叶3代茶饮,可解腻消食。
最后一点是调和阴阳,秋季进补有讲究,立秋虽有“贴秋膘”的传统,但不宜盲目大鱼大肉。此时应以平补为主,推荐黄芪、党参等温和药材。
黄芪是补气升阳的“补气之长”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被称为“补气诸药之最”。《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其“能补气,兼能升气”。对于气虚乏力、容易感冒的人群,可用黄芪15克、白术10克、防风6克(即玉屏风散)煮水,增强免疫力。
党参是养血生津的“平民人参”党参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具有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的功效。与黄芪相比,党参补气之力稍弱,但更侧重养血。立秋后,用党参搭配桂圆、红枣,可改善气血不足导致的面色萎黄、头晕乏力。
最后希望大家能在立秋时节巧用中药材,顺应自然规律调养好身体,健健康康迎接秋天的到来。
文章来源科普中国,侵权联系删
下一篇:立秋养生贵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