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酸作首。
西红柿、辣椒、生姜、木姜子……菜市场最常见的食材,经巧妙搭配,发酵成酸,在家撮一顿成本不到百元。然而,就是这样一味酸,黔东南州正在酝酿一个更大的计划:目标产值一百亿!
将目光投向烟火门店,若要探寻黔东南哪种美食最有特点?非酸汤牛肉莫属。锅底统一价,蔬菜免费吃,牛肉按份卖,不同部位价格不同,墙上往往还挂有一幅“全牛图”,专门介绍不同部位的烹饪方式和涮煮时间,堪称“舌尖上的解剖学”。
一锅酸,配上一份鲜嫩牛肉,简单的组合背后,消费现象颇有生趣。不禁令人联想到“庖丁解牛”这一经典寓言——庖丁以娴熟的技艺解牛,游刃有余之间,尽显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智慧。
全牛的多样吃法自不必多说,而这一坛令无数食客魂牵梦绕的酸汤底料,其背后的产业发展逻辑同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经久不衰的美味,亦需要一刻不停的庖厨功夫。
鱼酱酸门店。摄影|潘德玉
一
对贵州人来说,馋意涌上心头,最妙的莫过于来上一碗酸。
这酸,是刻在骨子里的独特印记。史料记载,黔东南在明代永乐年间就有“家家制酸、户户藏缸”的说法,这份制酸智慧烙印在苗侗文化中,化为朗朗上口的童谣:“一天不吃酸,呵欠连连叹;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蹿。”
饭点一到,循着那缕浓郁酸香,我们找到了一位有着30多年制酸龄的“庖厨”老腾,道明来意,请他亲自下厨烹制一顿地道酸汤火锅。
老腾本不姓腾,原名白坐腾,是老腾鱼酱酸的创始人;老腾也不老,但有老道的做酸经验,一锅酸汤火锅着实地道。
老腾会制酸并不奇怪。小时候,老一辈用雷山县特有的爬岩鱼和红辣椒酿酸时,老腾总会蹲在坛边,眼巴巴望着,看他们用竹筒舀起一勺酸汤轻抿,通过汤色、气泡、酸度,精准判断发酵进度。
日复一日,耳濡目染,关于如何制出一坛好酸,老腾早就手拿把掐。
当然,村里善制酸的人很多,这是每一个黔东南人都会的手艺,始于那坛家家户户都有的“祖母酸”。
“祖母酸”也并非真是祖母那一辈留下的那坛酸,更像一个鲜活符号,见证了这片土地悠久的制酸历史,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觉乡愁。
老腾在生产线上忙碌。图源 | 老腾鱼酱酸
做一名“庖厨”这事可不简单,老腾是有想法的人。年轻时,凭着手艺自信,他决定出去闯闯看。
但,创业之路远比想象中难,失败,反思,再来,再失败,再总结,再来一次……
“家中的酸尚且不能保证每坛都一样,如何又能满足开店需求,何况众口难调。”第一家店关张后,老腾一时迷茫。
“厨师做菜也不能全凭感觉,太主观,没有统一标准。”背起行囊,老腾跑全国各地学艺,不仅学厨艺,更学质量控制标准。
“后来倒是陆陆续续开了几家店,但别人不知道是我老腾开的。”老腾意识到,创建品牌的时机到了。
2015年,第一家“老腾鱼酱酸”门店在凯里风情园开门迎客,主打集酸、甜、咸、香等特点于一体的雷山鱼酱酸,品牌创建后也被越来越多人知晓,获得许多认可:多彩贵州推荐品牌火锅、黔东南名菜、贵州老字号等。
数十年如一日,老腾做酸的故事是诸多酸汤手艺人的缩影。在他们看来:食材不限于饱腹功能,将手艺做成标准,更是一份值得终身追求的事业。
小到一个厨师的成长,大到一个产业的发展,皆是如此。
酸汤火锅食材。图源 | 天眼新闻
二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烹饪方式。
将这句广为流传的话换个视角看,简单背后往往不简单:一方面,是对食材的极致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刀工、火候的精准把控,好的厨师能最大限度将食材潜力激发出来。
优质的食材,贵州山里有;顶级的庖厨,我们也不缺。
老腾便是其中一位,透过他,我们了解到一段关于酸的智慧岁月。在不产盐的贵州,群山阻隔,交通不便,盐的获取困难重重。无奈之下,苗族先民探索出通过发酵淘米水制作酸汤的独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食盐短缺的困境。
时光流转,四季更迭,“以酸代盐”的酸楚一去不返。然而,酸汤早已深深融入当地群众生活,制酸这一技艺也在苗侗儿女手中代代相传。
但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老腾至今仍清晰记得祖辈面对酸汤变质时的无奈与痛心。
一场暴雨后,温度骤升,整批酸汤变质,那损失足够全家吃半年。
“传统土坛发酵全靠自然菌群,那时候酿酸汤像赌命,天气、菌群、水质,哪个环节出错都白搭。”
智慧的苗侗儿女从不向困难低头,他们以创新思维破解酸汤的“风味密码”,将现代工艺带进了深山,更让传统手艺走出了深山。
酸汤生产线。摄影 | 潘德玉
玉梦集团通过解决“红酸汤易胀气”“二次酿造”等技术难题,在2002年就把酸汤装进塑料瓶带向了千家万户,促使企业向快消市场转型升级,是全国规模最大、储量最多的酸汤发酵、生产基地。
亮欢寨与四川大学共建实验室,研发出低钠酸汤、益生菌酸汤等新品,成功领跑“酸汤+健康”赛道。每包酸汤底料都贴有地理标志二维码,扫码就能追溯从种植到发酵的全流程。
……
有人坚定走在这条传承路上,也有人对做好这道美味信心十足,给足了“火候”。
省委、省政府将酸汤产业作为黔东南打造的民族特色食品优势产业之一,给予重点支持。黔东南积极推进,以“凯里酸汤”公共品牌为引领,力争到2027年全州酸汤产业总产值超100亿元。凯里市将酸汤列为全市首位产业,每年投入千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推动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
土坛也有了新“配方”: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传统酸汤中分离出适合规模化开发的菌种,构建标准化监测体系,让每一瓶酸汤都能保持始终如一的口感;江南大学攻克亚硝酸盐控制技术(≤5mg/kg);黔东南酸汤研究院联合天津科技大学研发“菌种数据库”,为产品贴上“功能性食品”标签。
“前厅”“后厨”默契配合,让这一锅酸逐渐升了温。
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入列国家级非遗项目,凯里红酸汤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酸汤火锅底料跻身全国三大特色火锅之列,1600余家酸汤餐饮门店遍布全国62个城市,全省主要酸汤企业建成酸汤及酸汤系列产品生产线超百条,年产能近30万吨。
把岁月酿成美味,传承了千年的这坛酸是沉淀了食材、火候、器具的智慧结晶,更是庖厨功夫在产业发展中的生动演绎。
酸汤门店客似云来。摄影 | 潘德玉
三
美味说到最后,终究还是生活。
老腾特喜欢火锅沸腾时的场景,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锅底,象征着红红火火、充满希望的生活。他也怀揣着一个朴素愿望:“乡亲们的日子像鱼酱酸一样,在时光的沉淀中愈发醇厚、香浓。”
老腾深知“酸汤是个大产业”,上连稻米、番茄、辣椒、生姜等多种原材料的种植与供应,下牵高附加值产品的精深加工以及包装、运输和销售。
以他自身为例,就建立起“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行“订单辣椒”计划,与3000余户农户签订收购协议,辣椒种植面积达1.54万亩,带动户均年增收1万元。
在老腾鱼酱酸带动下,一条完整的酸汤全产业链在雷山诞生:上游有辣椒种植基地,中游有现代加工厂,下游有餐饮、文旅、电商等多元业态。
把“好手艺”做成“新经济”,据业内粗略估算,凯里城乡从事酸汤鱼和酸汤相关美食的从业人员不少于5万人,整个黔东南的酸汤餐饮从业者更超过15万人,更不用说由种植、加工、销售等上下游产业撬动起的民生链。
街市上升腾的烟火。摄影 | 潘德玉
而老腾这位鱼酱酸传承人,提起最近的生活更直呼“太忙”。
他已将“后厨”的事全权交给家人,自己全身心投入一件事:全国各地奔走,讲述酸汤的故事,传递苗侗文化的魅力。
当问起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做酸的理由,老腾只说了一句:“我们既然有这么好的东西,就得努力让更多人知道。”
一锅酸见底的时候,我们走出老腾鱼酱酸门店。明明已过饭点,却见街道上各式各样的酸汤餐馆亲亲热热混杂在一起,烟火缭绕、酸香扑鼻。
恍然间,不知哪家店在放音乐人张超给家乡作的一首小歌《酸汤鱼》:多少智者熬着一锅叫酸汤鱼的汤,别怕烫,继续逛……悠扬的歌声,记录了苗侗儿女从辛勤劳作到歌咏新生活的美好故事。
他们朴实、勤劳、有智慧,坚定地相信——
好好地熬制这一锅酸,日子会越来越稳固、踏实、幸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曾书慧 图/潘德玉
编辑 陈玉林
二审 陈毓钊
三审 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