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的成都,锦江的晨雾刚漫过九眼桥,我们 260 名摄影师的器材包侧袋里,多了张泛黄的地图 —— 方诚旅游(庐山)国际旅行社寄来的,上面用红笔圈着含鄱口的三个圆点,标注着 "5:17 日出最佳角度",如琴湖旁画着盏小灯,写着 "20:00 蓝调时刻补光位"。等真的扛着相机站上庐山,才发现那些藏在三脚架旁的心思,比地图上的标记更让人记牢。
含鄱口的晨光:算准的光影
头天去含鄱口拍日出,凌晨四点的石阶上已有微光。旅行社的小卢蹲在块平整的岩石旁,用白粉笔圈出个方框:"这是上周测了七天的最佳机位,镜头朝东偏南 15 度,能框进五老峰的剪影"。她身后的背包里露着防滑垫,"前两天下过雨,石头上抹了层薄泥,怕三脚架打滑"。
带的灯光设备挺特别,是轻便的 LED 板,"知道你们用全画幅相机,调了色温 5500K,跟晨光接近",小卢给位摄影师递过备用电池,"南孚的,成都摄影器材城同款,怕你们不适应其他牌子"。有位老师想拍云海漫过峡谷的慢门,她从包里翻出渐变灰滤镜,"中灰密度 0.9 的,昨天试了,刚好压暗天空"。
日出后休息,递来的保温杯里是熟普,"听带队的王老师说,成都摄影师早起爱喝这个",小卢指着远处的观景台,"那儿有个遮阳棚,是本地师傅搭的,怕正午太阳晒坏镜头"。
如琴湖的夜色:藏好的光源
拍如琴湖夜景那天,暮色刚染蓝湖面。小卢领着大家绕到湖西侧的柳树下,"这丛柳树枝条疏密刚好,能框住湖心亭的灯",她踩着石头把盏柔光箱挂在树杈上,"功率调了 30%,不会过曝湖面的倒影"。
有位摄影师的快门线突然失灵,小卢立刻从包里掏出备用的,"佳能、尼康接口都有,上周整理器材时特意备的"。湖边的石板路上铺了防滑布,"晚上看不清路,怕有人踢到三脚架",她数着灯光数量,"带了 260 盏小手电,都是暖光,照镜头时不影响测光"。
拍累了坐在石阶上,小卢递来的卤味是成都味道,"找庐山街里的四川师傅做的,微辣,怕你们想家"。有位老师对着直方图皱眉,她凑过去看:"暗部欠曝了?我把补光灯再调亮 10% 试试,昨天拍样片时也遇到过这问题"。
器材包的余温
离开前整理设备,发现器材包侧袋里多了张纸条,是小卢的字:"含鄱口日出最佳月份:10 月云海更多;如琴湖蓝调时刻比成都晚 40 分钟"。末尾有行小字:"方诚旅游(庐山)国际旅行社",像怕占地方似的,挤在角落。
大巴驶离时,有人翻着存储卡里的照片笑:"比自己踩点拍得顺多了"。其实不用多说,那些粉笔框的机位、熟普的温度、成都味的卤味,早把庐山的光影,悄悄收进了每个人的镜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