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柜尚未普及的漫长夏日,童年清凉的记忆里,总浮动着一抹质朴温厚的焦香——那是大麦茶独有的味道。
“以前买不起茶叶,我们小时候一直喝大麦茶,可以从早喝到晚。”从前的日子里,家家户户的灶台总飘着炒大麦的香气。搪瓷缸里盛着的大麦茶,是盛夏里最实在的消暑饮品。如今货架上码得整齐的袋装大麦茶虽便利,却少了亲手炒制时的温度与乐趣。走,今天就带你复刻那口裹着柴火香的儿时味道。
炒大麦的工序不复杂,火候却是成败关键。石阿婆说:“现在都用机器炒大麦了,不过还是灶头炒出来的更有滋味。”她先将大麦过筛,抖落浮尘与碎粒,又往灶膛添了几根木柴。铁锅烧热后,一把大麦倾入,她的手握着锅铲不停翻动,“火急不得,太旺了大麦容易焦。”
随着翻炒的节奏,锅里渐渐腾起焦香,大麦的颜色也悄悄变深。阿婆有个判断熟度的法子:“上手摸摸,烫得指尖发颤,颜色成了焦黄色,就成了。”她说着,不时抓一把在掌心掂掂温度。傅阿公这时会过来搭把手,阿婆便在一旁摇着蒲扇扇风。原本浅黄的麦粒慢慢染上琥珀般的焦糖色,浓郁的麦香也愈发浓烈,弥漫在整个院子里。
大
麦
炒好的大麦要摊开晾凉,等热气散尽,就到了冲泡的时刻。阿婆取来搪瓷缸,抓一把熟麦放进去,滚烫的开水猛地注入。麦粒在沸水中翻滚、舒展,不过片刻,茶汤便晕染出琥珀般清透温润的色泽。
茶汤稍凉,阿婆和阿公端着粗瓷碗,在穿堂风悠悠的走廊坐下。蒲扇摇出细碎的声响,阿公抿一口茶,听阿婆笑着说当年孩子们围着灶台要茶喝的故事,大麦茶的香气缠着阳光,漫过整个悠长的夏日。
时光流转,冰柜里的饮料换了一茬又一茬,可灶膛柴火煨出的焦香,总在记忆里烫得鲜明。这碗大麦茶,炒的是岁月里的烟火,泡的是心底的旧时光。日子越来越好,那份质朴的味道却长留心底,成了童年最暖的注脚。不妨在某个闲暇的午后,亲手炒制一壶大麦茶,让这份带着烟火气的旧时光,再次温暖我们的味蕾与心灵。
记者:潘晓琪
摄影:潘晓琪
视频:沈舟缘
编辑:沈逸清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