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不完,根本买不完。”
28岁的李庆最近爱上了淘全国各地的特产:燕窝果、包浆豆腐、浆面条、红糖焙子、耗辣椒、雪花梨、脱骨李……其中不少东西,李庆之前从未见过听过。但自从开始在拼多多上挖各地特色店铺,这些新鲜玩意便一个接一个地冒了出来。
和他有一样感受的还有在北京打拼的潮汕人伟杰。虽然离家远,但伟杰在电商平台上找到了几家老家人开的店。“反沙三宝”之类的家常小吃,到了北京变成了伟杰和同事的专属下午茶;南姜豆豉之类的特色调味品,也成功融入了他们的北京厨房。而伟杰也借着买家乡特产的机会,挖到了很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北方特产。
在拼多多等特色店铺非常多的电商平台挖特产,正在成为当下年轻人的一种新“娱乐”。有网友说,有些品类确实其他地方也可以买到且包装精美,但总觉得像礼品。而有些蔬菜、酱类和农产品,只有在拼多多上找到老乡开的店,才有种“这就是我家田间地头种出来、副食也是我去街上菜市买回来”那种接地气的感觉。
身在千里外,心在咫尺间。在特产的流动中,与家乡关联的情绪和烟火气,也在电商平台上找到了新的通路。
买特产,一种独特的“娱乐”
正如伟杰对潮汕反沙小吃的偏爱,大多数人挖特产的习惯,都是从买家乡特产开始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贵州人,小林现在工作的地方离家将近一千公里。但贵州的酸辣早就已经成了一种不可磨灭的印记,烙印在小林的日常生活中。馋那一口鲜辣,小林日常在拼多多上回购息烽辣子鸡,油香入味,不管是佐餐还是下面,都能在思想情绪溢出时来一把满足。至于同样从老家发来的玉梦酸汤调料,则成了邀请朋友吃酸汤火锅的不二选择。
而作为一个正宗的吃货,小林绝不会拘泥于早就吃惯了的食物和口味,这也让她养成了日常在拼多多上“大刷特刷”找各地小吃、农副产品的习惯。
同样是酸口,广西灵山来的酸黄瓜就是一种极淡的开胃气息,真正入口反而没了酸,只有香脆。而在炒家里寄来的腊肉时,云南的小雀辣椒酱经常出现在台面上,同为“西南F4”,云贵川渝不少口味相通的小产品让小林经常有意外之喜。
云南的姜柄瓜,不需要放太多调料,清炒感觉一口吃到了云南的脆爽。而来自甘肃民勤的沙葱现在是“网红蔬菜”,同样不需要太多配料映衬,小林已经习惯了用它炒个鸡蛋做简餐。
比起家乡味带来的怀旧和口味拓宽时的欢喜,小林最喜欢的还是在拼多多上主动挖到新货,或者被推送到之前从未见过的地方美食时的快乐。如她所言:“打开首页一刷新全是没见过的东西,这比游戏里捡到新装备都好玩。”
尽管她没有囤货的习惯,但买完一种特产还有很多种在排队的情形,总是会让喜欢收集的年轻人心里涌出满足感——“跟收集奶茶店袋子差不多,我去不了的地方,这些特产可以来我身边,就像赛博打卡。”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越来越多看起来“乡土气息”十足的地方特产,逐渐在拼多多上变成了网红。它们没有设计感十足的包装,也不会特地设计吸引人的广告语。一个纸箱、一个塑封袋,加上实打实的产地和分量,就成了一线城市年轻人“挖宝”的对象。
“广西发来的栗子,人家名字直接叫‘桂西北甜栗’,包装土土的,但一口一个真是香得不行。”
“拼多多买的瓜,防爆泡沫和泡沫箱一包,三天直达香港,虽然包装土土的还在路上弄脏了,但瓜一切就知道,新鲜!”
好特产,助力家乡变迁
感受到拼多多特产“魔力”的,还远不止喜欢尝鲜、有心思主动搜索发现的年轻人。
云南蒙自,气候得天独厚,水果种类繁多。尤其是凭借着上乘品质的石榴,被称为“中国石榴之乡”。做了十年电商的蒙自人李庚旭,就对“拼多多上卖特产”这件事儿有很深刻的体验。
蒙自的气候之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地处北回归线一带,同时位于高原,四周环山,所以日照、雨水等自然条件都恰到好处。不管是当家的石榴还是网络人气颇高的蓝莓、杨梅、猕猴桃,蒙自都有高品质基地。
但这个天然的地形,却让特产们要出山时犯了难。毕竟,大多数特色农产品之所以在过去很多年里都没火起来,就是因为出山成本太高。基建没问题的情况下,出山的物流中转费用是大头,会削弱源头产品的性价比。
好在,2022年,拼多多首创中转集运包邮模式,2024年又承担商家在偏远地区产生的物流中转费,并开启“百亿减免”计划,大大减轻了农产品出山的阻力。也让越来越多和蒙自石榴一样的源头农产品,可以更顺利地被一线城市的年轻人们挖到、买到。
来自成都的老电商人冯兴国,也有类似的感受。据他计算,拼多多去年推出的“百亿减免”,综合下来可以帮他们把年平均成本降低千分之四。对于一个特别重视规模和固定投入的行业来说,这千分之四已经足以改变不少商家的运营情况。
并且,拼多多在今年还进一步加码,于4月推出“千亿扶持”计划,未来三年拟投入1000亿元资源,持续构建用户、商家及平台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而在农业领域,“2025多多好特产”专项行动,便是计划落地的核心。
在四川,来自简阳贾家镇的“李子哥”刘照东早已做成了拼多多李子品类的头部商家,“2025多多好特产”项目落地成都时,工作人员专程前往李照东的李子园,关注生产情况。而攀枝花的张晏恩则是今年2月才在拼多多开店的新手,但攀枝花的芒果好品质加持下,还是在试营业第一周就实现了70万销售额。
针对特色和优势农产品,“2025多多好特产”生鲜专项负责人还进行了特别分享:“芒果的全年销售周期是2~10月,高峰期在3~5月,其中金煌芒、玉芒、澳芒、贵妃是机会品种,目前做的商家不多……李子2024—2025年趋势增长品种依次是脱骨李、青脆李、蜂糖李、黑布林,小众品种有恐龙蛋、桃花李、进口李……”
产品、运营、产业带,专项小组的扶持覆盖极其全面。按照官方政策,在生鲜类目中,平台在今年将重点扶持小众品种和地标商品。
结语
特产,表面看满足的是人们的口腹之欲,可实际上却关联着一个地方的产业、一群人的生计。
当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开始从发掘各地特产的行动中找到生活的小确幸,后方必然有更多店主、商家在售卖特产中找到经营好一门生意、传递家乡特色的机会。
而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有拼多多提供的平台和扶持,商家更清楚地知道年轻人们需要什么,年轻人也借此收获了更多品质更高、品味更好的“宝藏特产”。
也有更多年轻人在选择投身家乡创业,让更多人品尝到更有特色的地方味。这是一套了不起的生态系统。
今天,更多年轻人开始关注老字号,关注在地的文化和产物,也顺势让更多县城、乡镇找到了通过产物证明自己的机会。在跨越山海的产物迁徙中,产地生态和无数商家经营的生机,正在绽放。
来源:松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