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西南的松江老城,藏着一座名叫“醉白池”的古典园林。它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在现代都市的边缘静静安卧。这座园子从北宋走来,在明清定型,将江南园林的灵秀婉约与历史的厚重深沉,巧妙地编织成了一幅生动的文化长卷。
作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中历史最悠久的园林,醉白池不仅是风景的杰作,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精神驿站,蕴藏着无尽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探寻。
时光流转,四季如诗
醉白池的故事,始于北宋。松江进士朱之纯在此营建私家花园,取名“谷阳园”。这名字取自《诗经》“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意境,韵味悠长。至明代万历年间,园子被著名书画家、礼部尚书董其昌购得。他作为江南画派领袖,其“南北宗论”深刻影响了后世山水画。董其昌增建了“四面厅”、“疑舫”等建筑,使园林初具规模,此地也随之成为文人雅士聚会的核心场所。
然而,醉白池的传奇仍在延续。清顺治至康熙年间,工部主事顾大申于旧址上重建园林。他仰慕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闲适情怀,效仿宋宰相韩琦,将园名定为“醉白池”——寓意即使诗仙李白再世,亦当陶醉其中。此后,园林历经嘉庆、民国至现代的多次修缮,于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并于2014年荣列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有灵,石刻生辉
步入醉白池,其布局颇具匠心。核心是以黄石砌就的长方形水池,池岸设计错落有致,辅以翠竹、寒梅、嶙峋假山与奇石,营造出“山石清池相映,回廊曲径通幽”的意境。园内保存的明清建筑,各具风韵。
最核心的建筑当属“池上草堂”。它凌空架于池水之上,题匾“香山韵事”出自书法家胡问遂之手。驻足于此,历史的回响仿佛依稀可闻,草堂的梁木与瓦片,默默承载着先贤们为理想奔走的印记。
“雪海堂”得名于堂前梅花盛开时如雪似海的盛景。堂前石狮为明代内阁首辅徐阶墓地遗物。1912年,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发表演说,号召民众推翻帝制,那激昂之声,至今仍在松江的历史记忆中回荡。再看“雕花厅”,这座清代建筑的门窗上,精雕细琢着《三国演义》的故事,刀工之细腻,纤毫毕现,人物神情栩栩如生,堪称清代木雕艺术的典范之作。
醉白池的石刻弥足珍贵,堪称“立体的史书”。《云间邦彦画像》镌刻了元至清初松江府91位乡贤名士的容貌,原稿出自清代画家徐璋、改琦之手。这些画像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一部以线条勾勒的地方史志。另有《前、后赤壁赋》石刻,为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真迹,其行书飘逸流畅,清雅俊秀,观之仿佛能闻赤壁江涛之声。
醉白池自古便是文人雅集胜地。明代董其昌在此创作时,常邀挚友陈继儒、莫是龙等把酒言欢,吟诗作画。他们的雅聚不仅留下艺术珍品,更催生了影响深远的“松江画派”。清代学者钱大昕、王鸣盛等人亦曾在此流连,留下“醉白池上草堂秋,诗酒风流忆旧游”的佳句。
园名“醉白”源自白居易《池上篇》,顾大申借此寄托对乐天闲适生活的向往。清代诗人沈荃笔下“醉白池边月,清辉照古琴”的诗句,更将园中的静谧诗意永恒定格。
醉白池四季,景致分明。春日,园中牡丹吐艳,百花竞放;盛夏,池内荷花映日,碧叶连天;金秋,霜菊傲然,遍染金黄;寒冬,腊梅凌寒,幽香浮动。园中古木参天,尤以一株古银杏为奇,树高25米,胸围达4.7米,树龄逾300年,是当之无愧的“活文物”。深秋时节,金黄的银杏叶如蝶纷飞,铺就一条灿然的“时光隧道”,景致令人沉醉。
醉白池以一池碧水、数百年古木、精巧的明清建筑与承载历史的石刻,浓缩了上海的历史文脉与江南园林的精华。
这座园林,不仅是自然的瑰宝,更是一座承载千年智慧的文化丰碑。每一次踏入园门,都如同展阅一部活着的历史,值得静心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