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粉吃到第三家才找对门路,这趟南宁行可算把我折腾够呛!"小王瘫在民宿沙发上,两条腿灌了铅似的发沉。手机相册里还躺着上午在青秀山拍的风景照,镜头里笑靥如花的姑娘,此刻正揉着酸痛的脚踝龇牙咧嘴。
五月的南宁已经热得像个蒸笼,中山路夜市里摩肩接踵的游客活像铁板上的鱿鱼。小王举着酸嘢袋子被人流裹挟着往前挪,耳边尽是天南地北的方言。她忽然想起临行前刷到的网红攻略视频,镜头里空荡荡的街道和悠闲的食客,跟眼前这幕活像卖家秀和买家秀的区别。
转角那家挂着"三十年老字号"的粉店排着长龙,玻璃窗上贴着某美食博主的推荐海报。等四十分钟端上来的老友粉,酸笋带着股子冰箱味,豆豉咸得发苦。隔壁桌的本地大叔瞄了眼她剩的大半碗粉,摇头嘀咕:"后生仔就爱凑热闹,巷尾阿婆推车卖的都比这强。"这话像根针,把网上那些滤镜厚重的推荐帖戳得千疮百孔。
青秀山的龙象塔确实气派,九层观景台能望见半个南宁城。可等爬完十二万平米的园区,小王才发现旅游手册上"漫步"俩字有多忽悠人。回程的观光车排号排到三位数,她蹲在路边揉着小腿肚,看几个学生模样的游客为抢电单车吵得面红耳赤。景区广播里循环播放的"壮乡歌海欢迎您",混着电动车警报器的尖叫,奏成首荒诞的都市交响曲。
民宿老板老陈是土生土长的南宁仔,听说小王连吃三家网红店都没找着正宗味,笑得茶沫子喷了一桌子。"你们这些游客啊,就跟追着胡萝卜的驴似的。"他掏出手机划拉几下,"去官塘菜市后门找黄记,老板每天现炒的酸笋能香醒半条街。"第二天清早,小王循着导航钻进条晾满衣物的窄巷,五平米的小铺面里,不锈钢盆盛的老友粉飘着油星子,酸笋脆嫩,豆豉醇厚,连汤底都泛着自然的米黄色。
南湖公园的榕树荫下,几个阿公正在石桌上"噼里啪啦"甩扑克。小王捧着从建政路打包的卷筒粉,看夕阳把湖面染成蜂蜜色。晨练的大妈告诉她,这湖底沉着半部南宁史,当年修堤坝时还挖出过民国时期的石碑。湖对岸的豪华楼盘亮起灯,玻璃幕墙倒映着老城区斑驳的骑楼,像幅被撕成两半的拼图。
退房那天赶上早高峰,出租车在民族大道上挪了二十分钟。司机老林操着夹壮普通话抱怨:"现在年轻人就知道去网红店打卡,我们小时候吃的酸嘢摊,都是阿姆用井水湃的青芒果。"他方向盘一拐钻进小巷,"带你去买真正的南宁味。"路边三轮车上,玻璃罐里泡着的木瓜条晶莹透亮,老板娘舀起一勺递过来:"尝尝咯,我家祖传的甘草水配方。"
高铁站里,小王把两盒包装精美的罗汉果茶塞进行李箱深处。这是昨天在沃尔玛称的,价格只有景区特产店的三分之一。电子屏显示列车开始检票,她回头望了眼站前广场的铜鼓雕塑。铜鼓纹路里卡着几片榕树叶,风一吹,那些关于网红攻略的滤镜,关于过度包装的失望,关于市井真味的惊喜,都在叶片的翻转间叮当作响。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