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古村博物馆,与回忆里的旧物“隔空对话”,体验AR拍照打卡......在地处西江之畔的江门鹤山,一场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古村落改造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带来这些变革的正是来自团广东省委组织开展的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中的华南理工大学“鹤山语景・村落乡韵”社会实践团和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设计与工艺美术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建立数字保护屏障
唤醒老资源的新活力
走进共和镇来苏村,宽阔的村道蜿蜒而入,古宅、老树、特色民宿相得益彰,处处彰显着古村的活力与魅力。
来苏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以钟姓为主,享有“千年钟氏古村”的美誉。近年来,依托特色建筑以及丰富的山水林地资源,来苏村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将村内闲置民居盘活成精品民宿;引入总投资超6亿元的来苏山水人家文旅项目,建设集山水田园、茶文化、水资源、古建筑文化为一体的乡村自然生态景区,每年为村里增收50万元以上,带动30多名村民就地就业增收。
来苏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钟瑞行告诉南都记者,今年春节期间,来苏村接待游客超15万人,但这些游客主要是奔着观赏来苏山水人家在春节期间盛开的紫花风铃木而来的。
事实上,除了来苏山水人家项目外,来苏村还有不少旅游资源在等待“激活”,如在钟氏大宗祠、来苏旧物馆等就存放着不少记录着来苏村发展历程、家训文化等史物。然而,这些藏着来苏村深厚文化的景点却鲜少有外地游客驻足。
为了进一步盘活来苏村的旅游文化,华南理工大学“鹤山语景・村落乡韵”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深入来苏村,通过专业所长为村落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在前期调研中,实践团发现来苏村目前在硬件改造上已经相对完善了,但在趣味性、互动性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来到这里以后,我们看到来苏旧物馆里存放着孔雀牌电视机、华南牌缝纫机、旧书物、鸡公车、水车等村民们从自家翻出来的传家宝。我们原本以为这里会有很多的研学活动,没想到,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来旧物馆的游客非常少,而且大多数人不会停留超过五分钟。”实践团指导老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巫喜丽向南都记者说道。
于是,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实践团决定运用技术手段,将这些承载着来苏村祖祖辈辈集体记忆的旧物搬上云端,在原旧物馆的基础上建成了数字博物馆。通过数字博物馆,让“旧物说话”,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实践团打造的数字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该数字博物馆通过3D扫描、全景影像和数字建模技术,将实体博物馆1:1还原到线上平台的虚拟空间。游客可通过手机、电脑或VR设备随时随地“云游”博物馆,享受沉浸式观展体验。
除了打造数字博物馆外,实践团还将钟氏大宗祠里的家训匾额图文信息进行系统采集,建立了一个结构化的家训语言景观数据库,通过数字化手段,为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筑起坚实的数字保护屏障,助力钟氏家族的精神财富得以永久流传。
引入AR导视系统
让静态展品“活”起来
打开软件,将摄像头对准实践团在来苏村步道上安装的光标签,屏幕上就能清晰地看到AR指示路牌,游客可以边走边沉浸式了解来苏的文化。此外,为了增加体验感,实践团还嵌入了一些与当地民俗相关的问答题。
实践团运用数字技术建设的“来苏村文旅导视系统”。受访者供图
这正是实践团运用数字技术建设的“来苏村文旅导视系统”,实践团成员丁逸凡告诉记者,他们对村内散落的文旅标识进行高清影像采集和结构化标签处理,构建“语言景观+数字孪生”活化模式,系统整合碎片化语言景观,强化文化叙事,推动语言景观数字活化。
“我们基于数字孪生平台和结构化标签数据,开发了AR(增强现实)应用。游客只需用手机扫描实地标识,与之关联的多媒体解说(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便叠加在现实画面上,使山泉‘开口说话’、匾额讲述家训、导览牌即时提供多语种信息,为游客打造身临其境的深度文化体验。”丁逸凡介绍道。
除了带来数字化技术外,实践团还将成熟的“小小双语讲解员”项目带到了来苏村。据介绍,早在两年前,实践团已在港头村、鹤山博物馆等文化古村落开展过3期的小小讲解员和乡村美育课程。
实践团将“小小双语讲解员”项目带到了来苏村。受访者供图
“我们来村里的第一件事不是急着开课,而是跟着我们的村干部把村头巷尾走了好几遍,和村民唠嗑,挖掘文化资源,整合舞狮、快板等特色民俗文化,整理了十二条家训的双语文本,这些素材后面都变成了课堂的活教材。”实践团成员葛超越说道。
巫喜丽告诉记者,未来,实践团将持续深化“语言景观+数字技术”应用,破解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瓶颈,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活化样本”。
将古村文化转化为视觉语言
开启智慧乡村旅游“打卡”新模式
距离来苏村20多公里外的龙口镇霄南村也正如火如荼地上演着一场全方位、多维度的智慧乡村旅游改造工程。
穿过霄南村牌坊,沿着用青砖砌筑的古城墙走进村内,离源贺广场不远处,一幅写着“霄南”二字的墙绘格外吸睛。凑近看,源贺像、烧番塔、当地公祠、建筑、山水景观等被巧妙地结合了在一起,生动地向游客诉说着霄南的历史变迁进程。
突击队设计的“霄南”墙绘。受访者供图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设计与工艺美术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以下简称“突击队”)指导老师蔡承延告诉记者,这幅墙绘是最近才“上新”的,“前期来调研的时候,我们发现这里已经有一幅‘中国鲜卑’相关的墙绘了,我们就想,是不是也可以专门打造一幅‘霄南’特色墙绘?调研后,我们决定把霄南源氏的历史故事和当地风景结合起来,打造兼具美学价值与叙事功能的乡村艺术地标。”
记者了解到,这幅墙绘不仅叙事性强,它还与实践团设计的“来苏村文旅导视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扫码设定好的二维码,将摄像头对准墙壁,组成“霄南”二字的元素就会一个个动起来,仿佛历史人物跃然眼前“讲故事”。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设计与工艺美术学院党总支书记、突击队负责人陈少炜介绍,这是突击队利用AR技术专门为霄南量身打造的智慧乡村旅游“打卡”新模式,“我们突击队聚焦霄南村独有的鲜卑文化基因,历经两个月技术攻关,成功打造了线上线下联动的文化体验系统,其中,线上开发了6大关卡的H5文化探秘导览,线下铺设17处AR交互扫描点,旨在通过以游戏化交互、场景化叙事的方式重塑乡村旅游体验。”
突击队设计的AR交互系统。受访者供图
有了AR交互技术的加持,在霄南村游玩,便多了几分“寻宝”的体验感,轻轻地动一下手指头,还能拍出一张“人在景中游”的时尚“大片”。
从静态保护迈向活态运营
活化打造17大文旅场景
霄南村由霄乡与南安两村合并而成,是鲜卑族后裔源氏家族的聚居地,距今已有750余年历史。2023年,该村入选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在“百千万工程”的助力下,如今的霄南村,环村新路平坦洁净,门楼造型古朴典雅,特色墙绘尽显鲜卑风情,乡村风貌不断换新。
鹤山市龙口镇党委委员、团委书记李高东告诉记者,当前,霄南村正在大力挖掘旅游经济的潜力,“虽然,我们目前在发展旅游产业方面已经打下了一些基础,但是对一些旅游场地的布置和设计上仍有待提升,希望通过突击队的助力,进一步活化霄南村的旅游资源。”李高东说。
陈少炜介绍,突击队与霄南村的合作其实从今年4月份就开始了,截至目前,突击队除了完成乡村壁画设计及绘制、数字化 AR交互和H5数智文旅设计外,还完成了霄南鲜卑古村民族融合研学动线规划、导视系统及文创产品设计。“我们团队通过深度挖掘鲜卑族历史文化、建筑特色、民俗活动、自然景观及研学资源,提炼出16套品牌系统设计方案,并开发了超30款SKU文创产品,最终选定1套融合传统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品牌导视体系及近20款核心文创投入落地实施。”
突击队设计的文创产品。受访者供图
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突击队联合村镇干部、设计师组建了“霄南文旅‘鲜’锋队”,以“民族互嵌式融合古村落”为定位,历时数月编制完成17大功能片区规划,为这座古村注入全新文旅动能。
突击队指导老师郭青告诉记者,围绕霄南村正在打造的研学路线,突击队规划了涵盖“文化展示-体验-展演”全链条场景,其中包括50人民俗射箭体验区、民族服饰展陈区、8大姓氏湖源文化区、3座百年宗祠活化群落、150人露天文化展演舞台等。
“我们希望通过专业化空间设计,推动霄南村从静态保护迈向活态运营,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中的古村落振兴提供可复制的‘政校村共建’范本。”郭青说。
突击队设计的文旅场景。受访者供图
进村体验AR拍照打卡、射箭,渴了喝口源广誉甘和茶,饿了可以涮“龙口牛肉”,离开时还能给亲朋带上一些特色文创产品......当前,在突击队的助力下,一个有颜又有料的霄南村正在等待着更多人来探寻。
事实上,今年暑假,在南粤大地上,还有很多像华南理工大学“鹤山语景・村落乡韵”社会实践团、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设计与工艺美术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等队伍正在基层一线开展火热实践,为助力“百千万工程”贡献着青春力量。
记者从团广东省委处了解到,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于2023年启动,由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升级而来,每年在高校组建突击队,以“县域+高校”模式,破解基层发展难题,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已入选2025年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清单,今年共有243所省内外高校、中职技工学校,15万名大学生参与,比去年增加5万多人。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卢婉珊 叶孜文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