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与地理八大菜系的关系
一个菜系形成的根基在于当地的物产和饮食风俗,如中国北方多牛羊,则常以牛羊肉烹饪;中国南方多水产、家禽,人们喜食鱼、禽;中国沿海多海鲜,则善于海产品加工菜肴。我国由于各地气候差异,形成不同菜系的不同口味。
一般说来,中国北方气候较寒冷,所以菜系以浓厚、咸味为主,菜味浓重,喜欢放葱蒜,如鲁菜系;华东地区气候温和,则以甜味为主,如淮扬菜系;西南地区多雨潮湿,多用麻辣浓味,如川菜系;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和地方习俗等差异,在漫长的传统饮食文化发展中形成了按地理划分的中国菜的风味流派,有四大菜系:山东(鲁)、四川(川)、淮扬(苏)、广东(粤),八大菜系:浙江(浙)、安徽(徽)、湖南(湘)、福建(闽)之分。相应的菜系风韵: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淑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泼辣、豪爽的美女。
八大菜系分布规律
1.空间位置上的共同特征
从纬度位置上看,除鲁菜外,其余七大菜系都分布在35°N(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从海陆位置上看,除川菜、湘菜、徽菜外,其余五大菜系均位于沿海地区。
2.气候上的共同特征
从热量带上来看,除鲁菜外其他七大菜系均位于亚热带地区;从干湿地区上看,八大菜系绝大地区都分布与我国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多在800mm以上。从气候类型上看,我国八大菜系均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
3.地形上的共同特征
从地形类型上看,鲁、徽、浙、闽、粤、湘绝大部分地区为丘陵地形,苏菜分布与平原地形,川菜分布与盆地地形。
八大菜系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
菜系的形成与其悠久的历史及独到的烹饪特色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受到地理环境、资源物产、文化传统、经济条件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地理环境对菜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对菜系形成的影响
1.资源物产决定食材种类与菜肴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不同地区因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农业生产方式、农作物种植结构及农产品种类的不同,导致各地饮食物品来源及其特色的差别,因而形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及“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的饮食格局。
2.气候差异造就菜系口味与烹饪方法
因不同地域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我国“东辣西酸,南甜北咸”及“北方人嗜浓厚,南方人嗜清淡”饮食口味的不同.八大菜系中,川、湘与闽北菜系嗜辣,这与当地冬春潮湿寒冷、天阴多雾的气候特点有关,居民为排出汗液、祛寒除湿,通过吃辣进行食品调理以适应冷湿气候。
3.地形地势与土质条件制约膳食结构及菜肴风格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差异悬殊,造成了不同地形区膳食结构与饮食习惯的差异.东部平原和丘陵地区处于地势的第三阶梯,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网密布、耕地广布而成为重要的粮棉油茶及畜产品生产基地,为盛行于该地区的鲁、粤、闽、浙、苏、徽、湘等菜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材原料与菜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