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白居易《销暑》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这时候暑热达到极点,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一段时间。“湿热交蒸”的情况也在此时达到顶点。大暑时节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太阳照射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人体阳气外浮,腠理开泄,出汗极多,易耗气伤津,且湿邪困脾,人们常感困倦乏力、食欲不振,若此时贪恋空调或喜食凉食,易患感冒或呕吐、腹泻等胃肠疾病。中医主张“春夏养阳”,大暑养生需兼顾祛暑清热、护佑阳气,正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大暑餐桌密码
在炎热的大暑节气,顺应自然与气候,选择合适的食材,饮食应紧扣“清暑、祛湿、益气、生津、健脾”这五方面,并运用恰当的烹调方法,注意饮食禁忌,才能更有效的帮助身体对抗酷暑,保持内在的平衡与舒适,安然度夏。
养生小厨房
黄芪茯苓粥
功效:补气利湿
材料:黄芪60g,茯苓30g,粥米适量
做法:黄芪加水煮3次,去掉药渣,用黄芪水加其他粥料一起煮粥
杏仁拌茴香
功效:预防夏季感冒
材料:甜杏仁、茴香、酱油、醋
做法:甜杏仁用水煮10分钟,茴香切碎,加入甜杏仁,以2:1的比例放入酱油和醋拌匀
冬瓜荷叶茶
功效:祛湿消水肿
材料:荷叶6g,冬瓜皮6g,可加白茶或绿茶6g
做法:沸水冲泡,代茶饮用
大暑养生 穴位:按揉导引,调和气血
大暑湿热交蒸,人体易感暑邪而致心烦、乏力、胃口差。除三伏贴与乌梅饮外,配合穴位按摩可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增强祛暑效果。以下推荐一组简便效验的养生穴位:
1. 足三里(健脾胃,祛湿气)
定位:外膝眼下3寸(四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功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缓解暑湿困脾导致的腹胀、消化不良。
手法:拇指按压或艾灸10-15分钟,每日1次。
2. 阴陵泉(利水渗湿,消暑胀)
定位: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
功效:健脾利湿,缓解大暑湿困引起的头身困重、小便不利。
手法:拇指点揉3-5分钟,以酸胀为度。
3. 三阴交(滋阴养血,防暑伤阴)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凹陷处。
功效:调和肝脾肾三经,预防暑热耗伤阴液导致的口干、失眠。
手法:拇指顺时针按揉5分钟,双侧交替。
4. 合谷(清热解表,防暑邪入侵)
定位:手背第1、2掌骨间,近虎口处。
功效:疏风散热,缓解大暑外感暑热或头痛、咽痛。
手法:拇指垂直按压,每次1-2分钟,双侧交替。
5. 内关(宁心安神,调畅气机)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宽胸理气,缓解暑热扰心的烦躁、胸闷。
手法:拇指螺旋式按揉3分钟,双侧交替。
注意事项:
按摩力度以酸胀为宜,孕妇禁按合谷、三阴交;
体质虚寒者可配合艾灸(每穴10分钟);
若穴位局部皮肤破损或发热,暂停操作。
冬病夏治三伏 贴:趁热打“贴”,温阳驱寒
三伏贴是中医“穴位贴敷疗法”的代表,源于“冬病夏治”理论。通过在夏季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将辛温药物敷于特定穴位,借助自然界阳气与人体阳气共振之势,温通经络、驱散寒邪,从而预防或减轻冬季虚寒性疾病发作,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三伏贴为何选在大暑?
大暑处于头伏前后,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时段。此时人体腠理开泄,气血外浮,药物更易渗透吸收。尤其对于素体阳虚、寒湿内盛者,三伏贴可激发正气,如同“锦上添花”,达到“四两拨千斤”的疗效。
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适宜人群:成人及儿童均可,尤其适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患者。
禁忌人群:发热、阴虚火旺、皮肤破损或过敏者慎用;孕妇、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遵医嘱。
贴后护理:敷贴后局部可能出现温热感或轻微红肿,属正常反应;若灼痛难忍或起疱,需及时揭除并就医。
中药代茶饮乌梅 饮:酸甘化阴,生津防暑
大暑为何宜饮乌梅饮?
大暑酷热伤津,人体易出汗过多导致气阴两虚,表现为口干舌燥、心烦失眠、食欲减退。近两年风靡全国的中药代茶饮“乌梅饮”,堪称“夏日饮品之冠”。
经典乌梅饮配方与功效
基础方:乌梅、甘草。
乌梅:敛肺止咳,生津止渴,兼能缓解夏季腹泻。
甘草:调和药性,补脾益气,与乌梅配伍增强酸甘养阴之效。
加减化裁: 暑热重、心烦口渴者,加玫瑰花疏肝解郁; 湿气重、便溏者,加茯苓健脾利湿; 食欲差、腹胀者,加山楂消食导滞。
制作与饮用建议
乌梅饮用清水浸泡半小时后煮20分钟,滤汁后调入冰糖; 代茶饮用,每日1-2剂,冷藏后口感更佳,但脾胃虚寒者宜温服; 糖尿病患者可去糖。
大暑运动
1. 择时避热,顺天而动
此时宜选择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运动,避开正午烈日(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以防暑热侵袭。
2. 功法柔和,以静制动
推荐八段锦、太极拳、瑜伽等舒缓运动,避免剧烈奔跑、球类等耗氧量高的项目,以防大量出汗导致气阴两虚。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能健脾祛湿、疏通经络,契合大暑“祛湿健脾”的养生核心;太极拳的慢动作配合深呼吸,可宁心安神,缓解暑热引发的心烦失眠,如诗中“静室深下帘”般以静养心。
3. 强度适中,量出为入
运动以“微汗即止”为度,避免大汗淋漓——中医认为“汗血同源”,过度出汗易耗伤阳气、丢失津液,导致乏力、口干等不适。运动后及时补充温水或淡茶水(如薄荷茶、荷叶茶),也可饮用少量乌梅饮(乌梅配甘草),酸甘化阴,助生津补液,呼应“益气生津”的养生要点。
4. 环境调护,防湿避风
运动后毛孔舒张,需避免直吹空调或风扇,以防湿邪侵入;若出汗较多,可先用干毛巾擦身,待体温平复后再洗澡,水温以温凉为宜,忌用冷水刺激皮肤。
生活起居
大暑
避时防暑,顺天作息
此时宜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避开正午10点至下午4点的烈日时段外出,尤其老人、儿童及体弱者需减少户外活动,以防暑热伤津。室内需保持通风,每日开窗换气2-3次(每次30分钟),避免长时间密闭滋生湿热;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26℃以上,避免直吹身体,防止寒湿侵袭引发关节不适或感冒。
大暑
起居有常,养阳护阴
午时(11:00-13:00)阳气最盛,可短暂午休(15-30分钟),以弥补夜间因闷热导致的睡眠不足,同时顺应“阳气盛时宜静养”的规律,缓解午后乏力。晚间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温水泡脚(水温38-40℃,时长15分钟),既能促进血液循环、祛除湿气,又能安抚心神、改善睡眠,尤其适合因暑热失眠者。
大暑
情志调摄,静心安神
暑热易扰心神,导致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每日可预留片刻静息时间,如临窗观绿、听舒缓音乐或练习深呼吸,以“心静自然凉”的状态调和情志。
供稿|营养科 秦桐 中医科 姚小芹
编辑|业务拓展部 谢钰(实习)
责编|业务拓展部 王茜
响应国家“体重管理年”行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体重健康管理中心成立,多学科协同构建国家诊疗样板
科学减重 | 肥胖不止影响美观,科学减重需因人而异
你衣柜里的衣服越来越紧时,知道身体发出的警报有多严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