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布满起伏不定的平坝与山原,螺髻山算是不凡的崛起。螺髻山是邛海—螺髻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景区完整保留第四纪古冰川地质遗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
螺髻山景区 摄影 冯巧凤
近年来,螺髻山景区聚焦“奋力拼争创5A · 塑造文旅金名片”目标,积极开展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从旅游服务设施、软件服务、品牌营销等方面提升景区品质,从线路、业态等方面提升景区竞争力,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
这座海拔4359米的秘境既是第四纪冰川雕琢的地质博物馆——36个冰蚀湖泊如蓝宝石散落林间;山脚下非遗工坊里流转的银饰光泽、漆器纹样,更让这份清凉染上文化的厚重。
螺髻山景区 供图 凉山州委宣传部
踏入螺髻山,仿佛踏入清凉的梦幻之境,常年平均气温为17℃。登上观景台,连绵起伏的山脉尽收眼底,清新纯净的空气扑面而来。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林木郁郁葱葱。因山体形态独特,恰似古代女子精心梳理的青螺发髻,“螺髻山”之名由此而来,独特的山形地貌,让人不得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叹。
螺髻山的湖泊像散落在山间的颗颗明珠,美得让人心醉。黑龙潭宛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四面林涛耸翠的高山之间。湖水蔚蓝深邃,在阳光的轻抚下,波光闪烁。仙草湖也独具韵味,湖里的水草像是训练有素的舞者,随着水流方向,整齐地漂浮在水面。
凉山手工艺活态馆 摄影 冯巧凤
在螺髻山既能触摸冰川遗迹的冷峻,也能拥抱民族文化的炽热。
随着螺髻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推进,凉山手工艺活态馆正式落成并启动试运营。这座依托宁波与凉山对口协作资金建成的活态文化空间,以1200平方米的雅致格局,串联起两地非遗瑰宝,成为守护文化根脉的“传承殿堂”、见证民族团结的“协作纽带”以及螺髻山景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金色名片”。
步入活态馆,四大功能区层层递进,为游客铺展一幅可感可触的非遗画卷。非遗精品展览区宛如穿越时空的文化长廊,宁波的泥金彩漆、骨木镶嵌、金银彩绣、越窑青瓷与凉山的彝族漆器、服饰、刺绣、银饰在此隔空对话。8项代表性非遗以实物陈列为骨、传承人现场演示为魂,让“指尖的艺术”在游客眼前流转生姿,生动诠释“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理念。
凉山手工艺活态馆 摄影 冯巧凤
非遗核心体验区以“指尖技艺・活态传承”为灵魂,依托凉山丰富的非遗资源,设计全年龄段课程。在手工艺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技艺展示+手作体验+文化沙龙”的立体模式,让游客完成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蜕变——亲手绣制一方彝绣、打磨一件漆器,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非遗技艺的温度与厚度。
非遗文创售卖区则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凉山联动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设计团队,将彝族图腾、越窑纹路等非遗元素注入现代生活用品,开发出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衍生品。休闲茶咖阅读区则别具巧思,将非遗元素融入凉山农特产品——漆器纹样的茶具盛着高山云雾茶,彝绣图案的餐点搭配着苦荞饮品,让游客在休憩之余延续非遗体验,为这场文化之旅增添味觉记忆。
凉山手工艺活态馆内的特色文创产品 供图 凉山州委宣传部
位于活态馆附近的非遗美学空间,同样体现着匠心,以彝族技艺活态传承为主线,将非遗工艺与现代审美结合,构建“观展—体验—消费”沉浸式动线的非遗美学体验空间和文旅融合新场景,秉持“引进来、停下来、能带走”理念,展示特色文化,丰富体验内容,开发特色文创。
如今,在螺髻山景区,一场场精彩绝伦的“非遗进景区”主题活动正常态化开展,为游客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当火把节的热烈氛围弥漫开来,螺髻山景区更是热闹非凡,民俗文化与现代娱乐相互交融,让人流连忘返。
火把节期间,黑龙潭边成为非遗展演的大舞台。牛牛调演唱的悠扬旋律在山间回荡,歌手们用饱含深情的嗓音,诉说着彝族的古老故事,传递着民族的独特情感,让游客沉浸在彝族音乐的魅力之中。朵乐荷走秀活动同样精彩,身着绚丽彝族服饰的姑娘们手撑金黄色油伞,迈着轻盈步伐,如同画中走来。一颦一笑、举手投足尽显彝族文化的韵味与风情。
除了精彩的展演,景区还精心准备了非遗文创产品赠送活动。这些文创产品巧妙地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游客在欣赏非遗的同时,还能把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带回家。
游客中心营地围绕“天天火把节”主题,每周末举办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民谣音乐会在轻松惬意的氛围中开场,歌手们抱着吉他,弹唱民谣,音符与山间的清风、璀璨的星空交织在一起。夜幕降临,达体舞篝火晚会更将欢乐的氛围推向高潮,熊熊燃烧的篝火照亮夜空,游客手拉手,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达体舞。
螺髻山的夏季之旅,自然的馈赠与非遗的厚重在此交融,17℃的山风带走夏日的燥热,冰川湖泊的澄澈涤荡身心的疲惫,而彝族漆器的斑斓、月琴的悠扬,更在记忆里刻下文化的温度。(文 冯巧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