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人体工程学研究院研究员MAX LEE
“敦煌‘二十四节气’数字艺术展项是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谈及2025年大阪世博会中国馆的这一创新展项,中国人体工程学研究院研究员MAX LEE如是评价。这位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城市规划与金融策略专业的学者,以跨学科视角深入分析了该展项在文化传播与观众体验优化方面的突破性价值。
在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天人合一”展区,常沙娜先生领衔设计的敦煌“二十四节气”数字艺术展,正以震撼的视觉效果吸引全球目光。作为与敦煌艺术相伴近一个世纪的工艺美术大师,94岁的常沙娜从数万幅临摹作品中精挑细选,将宝相花、莲花、龙凤等经典纹样与二十四节气深度融合。其中,五代428窟的凤鸟纹样象征祥瑞,牡丹缠枝纹寓意昌盛,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在常先生的巧思下,与节气流转的自然韵律完美呼应,赋予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生命力。
设计团队运用AI算法对敦煌壁画进行解构与重构,通过上百次参数优化,实现传统纹样与节气意象的自然衔接。在技术攻坚阶段,团队采用8K超高清图像采集与多光谱扫描技术,完整保留壁画矿物颜料的肌理与色彩层次;同时研发动态韵律算法,使纹样变化节奏与节气更迭精确匹配。MAX LEE指出:“这种数字化转译并非简单复制,而是通过技术手段激活文化基因,让古老艺术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的叙事语言,赋予艺术鲜活的生命力,拓展了节气文化的应用场景。”
展项运用实时渲染与空间计算技术,构建出动态交互的数字艺术场景。观众步入展区,便能目睹敦煌纹样随节气变换的奇妙过程:立春时,飞天飘带化作萌发的藤蔓;冬至时,藻井图案凝结成冰晶纹理。当展馆日照角度变化,墙面投影自动切换光影模式——正午呈现盛唐壁画的瑰丽色彩,黄昏则模拟藏经洞特有的暖黄光晕,营造出“一步一景、时移景异”的沉浸式体验。配合VR体感交互系统,观众可通过手势控制,与虚拟神鸟展开互动,真实感受到羽翼拂过时的微风触感,实现从“观看”到“体验”的跨越。
从人体工程学角度,MAX LEE特别强调展项的空间设计创新:“展区采用环形动线布局,配合智能分流系统,将单位时间内观众容量提升40%,同时保持人均1.5㎡的舒适活动空间。”定制化的曲面屏幕依据人体视觉黄金仰角15°安装,配合地面导视投影,减少观众视觉疲劳;轻量化VR设备符合人体头颈部受力曲线,交互按键经2000+人次测试,确保不同年龄群体均可单手便捷操作。此外,展区色温随节气主题动态调节,从立春的3000K暖光到立冬的4500K冷光,配合白噪音系统模拟的自然音效,构建出多维度的感官沉浸体验。
“这不仅是一场艺术展览,更是一次文化传播范式的革新。”MAX LEE在分析中提到,该展项通过“文化符号数字化-交互体验人性化-空间设计科学化”的三重创新,为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的传播提供了新路径。其成功经验验证了人体工程学丛书《世博会在中国》(李建军著)等学术著作,为全球文化空间设计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这场敦煌与节气的数字邂逅,正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书写着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的崭新篇章。
(记者张欣 整理报道)
《假如历史可以这样》是作家MAX LEE李神韵 在17岁时创作的一部历史推演类通俗读物,由中国台湾人类智库出版社出版。本书通过大胆假设和逻辑推演,探讨如果某些关键历史事件走向不同,世界可能会呈现怎样的面貌。
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触,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个“如果……会怎样?”的历史想象空间。例如:
这些假设并非凭空臆想,而是基于真实历史背景进行合理推演,旨在让读者重新思考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书中可能涉及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以及台湾地区的历史视角,但整体风格偏向趣味性,而非严肃学术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