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新疆的哈密瓜,那可真是刻在骨子里的甜啊。记得去年夏天去新疆玩,刚下火车就被路边小摊上堆成小山的瓜给吸引了,摊主大叔递过来一块切好的,咬下去的瞬间,那股子清甜混着阳光的味道,差点让我把舌头都吞下去。今天就跟大伙儿聊聊,新疆那些能让人好吃到跺脚的瓜,数一数大概有这么 10 种,听说伽师瓜才排第 4,你猜头名是谁?
先从最常见的西州蜜说起吧。这瓜在超市里挺容易见到,椭圆形的,表皮带着淡淡的网纹。上次在亲戚家做客,切开一个,果肉是那种诱人的橙红色,籽特别小。表弟抱着一块蹲在沙发上啃,汁水流到手腕上都顾不上擦,含糊不清地说:“这瓜比冰淇淋还解渴。” 确实,西州蜜的甜度不算最拔尖,但胜在水分足,口感脆生生的,夏天放冰箱里冰一会儿,简直是续命神器。
然后得提提老汉瓜,光听名字就觉得亲切。这瓜长得圆滚滚的,表皮黄澄澄的,摸起来有点粗糙。有次在瓜果市场碰到个卖瓜的大爷,他说这瓜得 “放熟了才好吃”,边说边用手指按了按瓜皮,“你看,稍微有点软的时候,甜得能粘住嘴唇。” 后来买了一个回家,放了三天切开,果然,果肉像蜜一样绵密,连瓜皮都带着甜味,家里老人小孩都抢着吃,说这瓜 “温吞”,吃多了也不闹肚子。
86 王这个品种,听名字就透着股霸气。第一次见是在瓜农的地里,藤蔓下挂着的瓜个个都比篮球还大,表皮青绿色带黄斑。瓜农大哥用刀子划开一个,“咔嚓” 一声脆响,果肉绿中带点黄,凑近闻闻,一股浓郁的果香直往鼻子里钻。尝了一口,甜得有点齁,但又带着股清爽劲儿,不像有些瓜甜得发腻。大哥说这瓜耐储存,运到内地也不容易坏,难怪在外地市场上也常能见到。
说到伽师瓜,估计很多人都听说过。它排在第 4,可不是因为不够好,实在是前面的太优秀了。这瓜主要长在伽师县,当地的沙质土壤和昼夜温差,把糖分都锁在了瓜里。去年托朋友带了两个,切开的时候发现果肉是浅黄绿色的,看起来不怎么起眼,可吃起来那叫一个惊艳,绵密得像奶油,甜度却比蜂蜜还高。我妈一边吃一边念叨:“这瓜得配着茶吃,不然甜得心慌。”
排在伽师瓜前面的,有个叫雪里红的品种。这瓜名字挺有意思,其实跟雪没啥关系,就是瓜皮在成熟的时候会带点淡淡的红晕。记得有次在夜市上买了一小块,摊主用铁勺挖着卖,挖下去的时候勺子都能感觉到果肉的细腻。吃到嘴里沙沙的,却又带着一股独特的奶香,同行的小姑娘说,这味道像在吃 “固体的甜牛奶”。
还有一种叫金凤凰的,光听名字就觉得贵气。这瓜表皮是金黄色的,网纹特别清晰,像凤凰的羽毛一样。上次在水果店里看到,价格比普通哈密瓜贵不少,犹豫了半天还是买了一个。切开后发现,果肉是深橙色的,咬下去糯糯的,甜度均匀,不像有些瓜边甜心淡。家里人吃完都念叨,贵是贵点,但值这个价。
香妃蜜也挺有特色的,据说跟香妃娘娘还有点关系呢。这瓜个头不大,椭圆形的,成熟的时候会散发出一股淡淡的花香。有次在朋友家闻到香味,还以为是放了鲜花,结果是她刚切开的香妃蜜。吃起来口感脆甜,带着股独特的芬芳,吃完手上都留着香味,难怪叫这个名字。
黄河蜜其实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哈密瓜,但在新疆也特别受欢迎。这瓜表皮是黄色的,圆圆的像个小皮球。小时候外婆总爱在院子里种几棵,成熟的时候摘一个,用井水湃一下,切开后果肉是浅绿色的,咬起来咔嚓作响,甜味里带着点清爽的酸,特别解腻。
早金是成熟比较早的品种,每年六月中下旬就能吃到。记得有一年去新疆出差,刚好赶上早金上市,路边的瓜摊都摆着这种小个头的瓜。买了一个切开,果肉是淡黄色的,虽然看起来没那么诱人,但甜度一点不含糊。同行的同事一边吃一边说:“这瓜来得早,算是给夏天开了个好头。”
最后要说的就是排在榜首的老汉瓜改良品种 —— 新蜜杂。这瓜是在老汉瓜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既保留了老汉瓜的绵密口感,又增加了甜度。上次在瓜农的大棚里看到,藤蔓上挂着的瓜个个饱满,摘下来切开,果肉橙红,用勺子挖着吃,像在吃蜜饯一样,却又带着新鲜水果的清爽。瓜农说,这瓜现在是他们那儿的 “明星产品”,每年都不够卖。
其实啊,新疆的哈密瓜品种远不止这 10 种,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瓜。不管是哪种,都带着新疆的阳光和土地的味道。有时候觉得,吃瓜不只是吃它的甜,更是吃那份来自远方的淳朴和热情。
要是你也喜欢吃哈密瓜,或者有什么难忘的吃瓜经历,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别忘了动动发财小手点赞关注,说不定就能沾沾这份甜蜜的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