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真香”到“真坑”,山姆选品到底踩了多少雷?
要搁五年前,谁要是说山姆不好,那得被群嘲“不懂生活”。那会儿的山姆,简直是中产家庭的“精致生活批发市场”:1.5公斤的瑞士卷只要68块,比蛋糕店便宜一半;超大份的车厘子又甜又新鲜,过年拎两盒倍儿有面子;还有独家款的牛肉卷、小青柠汁,简直是“不买就亏”的代名词。那时候逛山姆,推个大车跟进货似的,结账时看着小票上的金额心疼三秒,但回家拆开包装咬第一口,立马觉得“值了!260块会员费没白花!”
除了“贵且不值”,山姆的选品还越来越“不接地气”。以前主打的“大包装”,是为了“家庭分享装更划算”,可现在城市里单身公寓、小家庭越来越多,谁吃得完1.5公斤的瑞士卷?上次我朋友买了盒山姆的“家庭装坚果”,吃到第三周坚果都潮了,最后大半盒扔了,心疼得直拍大腿:“这哪是划算,这是花钱买浪费!” 还有些“网红款”,纯粹是为了营销硬造出来的,比如那个“芝士牛肉卷平替款”,外面裹着一层厚厚的面包糠,咬一口全是面疙瘩,牛肉少得可怜,网友辣评:“这不是平替,这是‘平替的反义词’——坑替!”
最让人窝火的是“品控双标”。同样是山姆的草莓,有人买到的又大又甜,有人买到的一半是烂的;同样是烤鸡,上午买的皮脆肉嫩,下午买的跟嚼橡皮似的。有内部员工偷偷爆料:“现在山姆扩张太快,供应链根本跟不上,很多产品都是‘贴牌代工’,品控全看代工厂心情。” 这话听着扎心,但想想也对——以前全国就几家山姆,现在恨不得每个城市都开分店,选品和品控要是还按老标准来,不塌房才怪!
二、会员制超市的命门:选品是“心脏”,会员费是“血液”
可能有人会问:不就是超市吗?选品差点怎么了?普通超市不也经常有不好的东西?但你别忘了,山姆是“会员制超市”——它跟普通超市最大的区别是,人家赚的根本不是卖货的差价,是会员费!
数据说话:2022年山姆中国会员费收入超过60亿,占总营收的15%;而普通超市的利润能有5%就谢天谢地了。这意味着什么?山姆的核心逻辑是“用选品留住会员,用会员费赚钱”。会员费就像血液,选品就是心脏——心脏要是跳不动了,血液从哪儿来?
所以以前的山姆,对选品那叫一个“抠门”:SKU常年控制在4000左右(普通超市动辄上万),每个品类只留2-3个“尖子生”,比如牛奶只卖进口有机的,鸡蛋只选无菌蛋,连纸巾都得是“厚实不掉絮”的款。它的逻辑是:我帮你把好关,你闭着眼睛买都不会错,这样你才愿意每年掏260块续卡。
可现在呢?山姆的SKU肉眼可见地变多了,什么“网红零食”“小众化妆品”“进口保健品”一股脑往里塞,甚至连“宠物衣服”“儿童玩具”都摆上了货架。有人说这是“品类拓展”,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选品摆烂”——以前是“优中选优”,现在是“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为啥?因为扩张太快,急着吸引新会员,就想用“品类多”来凑数,结果把老会员最在意的“品质”给弄丢了。
更要命的是,山姆好像忘了“会员制”的本质是“信任”。会员愿意花钱办卡,是相信你能提供“外面买不到的好东西”“更划算的价格”“更省心的体验”。可现在呢?好东西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高,体验越来越差——你说会员能不炸毛吗?前阵子有个投票特别扎心:“你还会续山姆会员吗?” 60%的人选了“看情况,要是选品还这样就不续了”,20%直接说“已经退卡了”。要知道,山姆在中国的会员数已经超过400万,要是这60%真的跑了,那可不是“收到意见”就能解决的事。
三、“态度决定一切”?山姆的“收到”离“解决”还差十万八千里
国足前主教练米卢说过“态度决定一切”,这话用在山姆身上,简直是“量身定做”——可惜山姆只学到了前半句“态度”,没学到后半句“行动”。
对比一下Costco就知道差距在哪儿了。去年Costco在中国因为“网红蛋糕分量缩水”被吐槽,人家第二天就发声明:“即日起恢复原配方、原分量,之前买过小分量的会员可凭小票退款。” 行动快、措施实,会员一看:“嘿,这品牌靠谱,听劝!” 再看山姆,之前“蛋糕事件”也是拖了半个月才回应,最后说“优化配方”,结果新蛋糕比原来还小;“牛肉卷事件”更是让会员等了一个月,最后只是“增加了供应量”,味道还是不如以前。
但山姆可能忘了,现在的消费者早就不是“没得选”了。盒马X会员店在推“小包装家庭款”,Costco的“平价茅台”常年断货,就连永辉都搞了“高端会员店”。你要是还端着“老大”的架子,觉得“收到意见”就完事了,那会员可就真的“用脚投票”了。
四、不是会员太挑剔,是山姆没跟上“新消费现实”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的会员太挑剔了,以前买啥都香,现在买啥都挑刺。” 这话我可不认同——不是会员挑剔了,是消费现实变了,山姆没跟上。
以前大家办山姆会员,图的是“面子”:周末推着大车去山姆,朋友圈发张“战利品”照片,配文“又是被山姆治愈的一天”,那叫一个“中产认证”。可现在呢?经济下行,大家花钱越来越“抠门”了——260块会员费,得掰成八瓣花:买东西要看性价比,大包装吃不完坚决不买,网红款要是不实用立马避雷。说白了,以前是“为精致买单”,现在是“为实用买单”。
山姆的选品却还停留在“精致主义”时代。就拿“大包装”来说,以前中国家庭普遍是“三口之家+老人同住”,大包装确实划算;但现在呢?“单身贵族”“丁克家庭”“小夫妻二人世界”越来越多,1.5公斤的瑞士卷对他们来说就是“甜蜜的负担”。有会员建议山姆出“小包装”,结果山姆说“我们的定位是家庭分享”——合着小家庭就不是家庭了?
还有“进口依赖症”。以前山姆靠“进口商品”出圈,可现在国产商品质量早就上来了:新疆的牛奶比进口的新鲜,山东的樱桃比智利的甜,就连化妆品都是“国潮”更受欢迎。可山姆还是执着于“进口标签”,价格贵不说,很多产品根本不符合中国人口味。上次我妈买了盒“进口麦片”,回来一尝差点没吐出来——甜得发齁,还带股怪味,最后全喂了鸽子。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清醒”了。以前商家说“这是网红款,买它!”,大家就跟风买;现在呢?先看成分表,再查性价比,最后看差评——谁也不想当“韭菜”。山姆要是还想用“网红营销”“进口溢价”来糊弄会员,那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说了这么多,山姆到底该怎么办?其实会员的要求很简单: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把选品做好,把品控抓严,把会员当回事。具体来说,至少得做到这三点:
第一,别再“贪多求全”,回归“少而精”。把那些没人买的“网红智商税”“进口鸡肋款”赶紧下架,每个品类只留最能打的2-3款,像以前一样“闭着眼睛买都不踩雷”。比如牛肉卷,要么就保持原来的味道和分量,要么就别卖;瑞士卷,出个500克的“小家庭款”,让单身人士也能尝尝鲜。
第三,别再“吃老本”,跟上“新消费节奏”。小包装、本土化、高性价比,这三个词请山姆刻在DNA里。多看看盒马X会员店怎么把“武汉热干面”做成爆款,学学Costco怎么用“平价茅台”留住会员,别总觉得自己是“高端超市”就不屑于接地气——接地气不丢人,丢会员才丢人。
最后我想说,山姆不是不行了,是“忘了自己为什么行”。以前它靠“懂会员”火遍全国,现在要是继续“不懂装懂”,那早晚得被会员抛弃。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但态度不是靠嘴说的,是靠行动做的。山姆要是真把会员的意见当回事,就别再玩“收到意见”的文字游戏,赶紧拿出整改方案——毕竟,会员的钱是真金白银,不是大风刮来的“意见”啊!
要是再这么下去,下次大家逛超市,可能就得说:“走,去盒马X会员店,听说他们家的瑞士卷出小包装了!”——到时候山姆可别哭着说“早知道当初听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