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实习记者 刘迎春
6月的太原是热烈的,6月的文旅记者是忙碌的。6月25日,记者终于见到了本报文旅新闻部主任栗美霞,她正对着电脑屏幕整理新闻素材。
话题从她办公桌上压着的《山西迈入全域旅游新时代》清样稿展开。2017年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的现场笔记还摊在一旁,泛黄的纸页上用红笔圈着关键句:“当时的省长提出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时,台下的旅行社代表们都在拍照记笔记。”栗美霞翻动着纸页自信地说:“那时候我就觉得,山西文旅要‘破茧成蝶’了。”
继《山西迈入全域旅游新时代》刊发之后,栗美霞紧接着就策划出《全域旅游看山西》系列报道,用镜头和文字记录这场变革。
在她的《全域旅游看山西》系列报道中,《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右玉模式”》《古韵泽州:开创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径》《诗画平顺:多元融合发展 构建“大旅游”格局》《景城融合:打造黄河文旅板块“永济名片”》《全域目的地转型的“黎城样本”》等多篇报道的单篇阅读量突破18万次,新华网客户端累计点击量突破70万人次,多篇稿件被国家文旅部官网转载,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这些数字背后,是全域旅游理念深入人心的生动注脚。”栗美霞表示,这组系列报道不仅展示了成果,更给各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如何破解“淡旺季魔咒”?怎样平衡开发与保护?这些思考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面对新媒体冲击,栗美霞展现出令人钦佩的学习能力。她带着部门同事一起学习如何剪辑短视频?如何把深度报道拆成3分钟文旅短视频?如何将全域旅游用直播形式去表达?“有人说传统媒体过时了,但我总跟年轻人讲,流量要追,泥土气也不能丢。”栗美霞说道。
栗美霞的文件柜里,整齐码着12本文旅采访笔记,有的笔记本里还夹着采访的车票、景区门票。“你看这些,都是山西文旅产业的转型轨迹,镌刻着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印记。”她向记者介绍说。
翻看着这些采访笔记,栗美霞颇为感慨:当青砖灰瓦的街巷承载乡愁记忆,当默默无闻的县城变身网红打卡地,全域旅游理念正以润物无声之势重塑三晋大地的文旅格局。
凭借多年深耕旅游业态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栗美霞已然成为众多景区负责人心中值得信赖的挚友与智囊。
跑文旅新闻口的记者,大家都以为很风光,可以游山玩水,看遍美景,尝遍美食。对此,栗美霞却总是笑而不答,因为她深知自己要看的“风景”与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她需要看不一样的“风景”,才能写出不一般的专业领域稿件,这更是她的职责所在。
自1997年来到报社,栗美霞先后在总编室、文化产业部、文旅新闻部等部门工作,从事新闻工作近30年,她特别感恩山西经济日报社这个大家庭,希望《山西经济日报》能发挥经济类大报优势,不断创新发展、砥砺前行。她也将继续以经济视角解码文旅基因,讲好山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