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杨劲松(中国旅游研究院)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赵琳
▲ 江西景德镇瑶里古镇收门票致村民不满。图/网络视频截图
近日,江西景德镇瑶里古镇收门票致村民不满,村民纷纷指引游客逃票一事,引起各方关注。
据极目新闻报道,一位自称是瑶里村的居民发文称,长期以来,除村内三座老建筑外,古镇对所有人免费开放,村民日常通行和游客参观都很方便。但从7月10日起,古镇周边设置了多个卡点,开始对进入古镇的人员收费。瑶里景区运营公司一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最近升级了管理,可能对村民出行造成影响,和村民产生了一点儿小矛盾,双方正在沟通。
瑶里景区运营公司的解释,显然没有打消当地居民、商户和游客的疑虑,并且形成了现实中他们对收费的反对和抵制。瑶里古镇的运营方,似乎依然对门票经济有明显的依赖,仿佛失去或减少了门票收入,就不知道该如何办。这种状况多少与更多景区向体验经济转型,致力于创新经营模式的形势有点儿格格不入。
当前,传统的“圈地卖票”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阶段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成功的古镇经营应该着眼于打造完整的文旅生态圈,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和增值服务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平衡游客体验、商业效益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让本地居民真正分享旅游发展的红利,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
这方面有不少案例可以借鉴。浙江湖州的南浔古镇通过“全域住宿、全景免费”策略,将游客引流至住宿和二次消费,餐饮、游船、文化体验等产业链迅速完善,最终实现收入结构的优化。南浔的经验表明,门票减免并非单纯让利,而是倒逼景区提升服务质量、丰富业态,从而激发更大的消费潜力。
事实上,旅游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支持。南浔古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对当地居民利益的重视。免票政策不仅让游客增多,也让本地商业受益。
随着客流增长,当地强化了景区管理,改善了基础设施,也提升了营商环境,由此所带来的整体旅游业的提升效果显著。这种“主客共生”的模式,让居民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参与者,从而增强了社区的活力和旅游的可持续性。
与南浔古镇相比,景德镇瑶里古镇依然固守着传统的收费模式,其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都相对滞后。而且,瑶里古镇紧盯门票收益,对居民和商户的利益重视不够,已经导致抵触和冲突的出现。
还要看到,居民对旅游的态度是动态变化的,如果未能平衡好利益分配,即便居民在初期支持,也可能转为抵触。有研究表明,在旅游业饱和型社区,原住民往往对游客激增带来的物价上涨、交通拥堵和噪声污染表示不满,甚至产生敌意。
而旅游业实现型社区则因收益的广泛分配,居民对旅游持正面态度。瑶里古镇若仍以门票为唯一收入来源,而非通过多元业态增加居民收益,那么居民的配合度或将持续降低,最终影响目的地的体验和口碑。
显然,要达成多方的共赢,瑶里古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要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协调,主动合作,鼓励居民更多地参与到民宿、导览、文创等旅游服务中,在商业模式中形成专门安排,确保收益共享。
其次要平衡文化保护传承与商业利益的关系。追寻适度的商业化,不要陷入过度商业化的泥潭。还要丰富在地文化体验,探索和开发独具瑶里特色的文化载体和活动,以差异化体验增强游客黏性,提升游客停留时长和消费体验,在“二次消费”上做文章,减少对门票经济的依赖。
古镇旅游的未来,绝不仅是售卖门票,而是能否成为游客生活记忆的一部分。景区运营方与其纠结是否应该收费,不如思考如何以小而精、小而美和小而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让游客“愿意留下来消费”。只有跳出“门票经济”的窠臼,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值班编辑 王丹妮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