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本是夏日消暑的乐事,但杭州雅鲁漂流景区近日却因一起"天价捞手机"事件引发热议。游客手机落水后,村民先开价1500元"辛苦费",协商未果竟将手机扔回河道,还挑衅道"有本事自己捞去"。这出闹剧最终以村民被行政拘留7天收场,却也暴露出景区管理的诸多漏洞。
7月6日,十人游客团在雅鲁漂流时一部手机不慎落水。他们找到景区内摊位的村民求助,对方先是声称手机在另一摊位,待游客辗转找到后,一名男子正翻找手机并核实品牌型号。确认是失主手机后,该男子狮子大开口索要1500元报酬。当游客表示无法接受这个价格时,愤怒的男子竟将手机扔回湍急的河道,还出言不逊。情急之下,失主冒险下水寻找,险些遇险,幸亏被路过游客救起。令人不解的是,现场多名景区工作人员目睹全程却未及时干预。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梁利波指出,此事件涉及多重法律问题。从民法角度看,村民打捞行为可能构成"无因管理",有权索要必要费用,但1500元显然超出合理范畴,涉嫌不当得利。更严重的是,故意扔回手机的行为已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9条,警方对其处以7日拘留合法合理。若手机损坏金额超5000元,还可能触犯《刑法》中故意毁坏财物罪。
这并非孤立事件,据调查该漂流河道因无法完全封闭,常有村民专门捡拾游客掉落物品并索要高额报酬,金额从数百到上千元不等。讽刺的是,在警方协助取回手机后,随着水位下降,又一位当地阿姨捡到该手机,先是坚持要"辛苦费",得知失主愿付400元后竟坐地起价要800元,最终仍需民警调解才物归原主。
景区目前已采取设置警示牌、加强告知等措施阻止村民下河,并承诺将安排专人免费处理游客落水物品。但开放式漂流河道带来的管理难题,仍需更系统的解决方案。游客财产权保障不应成为"漂流附加费",监管部门有必要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对借机勒索行为零容忍。
最后想说的是,这起事件给所有景区敲响警钟,安全管理不能止于警示标语,应急干预机制必须落到实处。当游客权益受到侵害时,沉默的监管者同样需要承担责任。夏日亲水游玩本为畅快,别让"捞机生意"败了兴致,更别让冷漠旁观寒了人心。对于此事你怎么看?欢迎发表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