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东坡肘子味 年少乡愁美
张利露
在中华美食的璀璨星河中,东坡肘子无疑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这道源自北宋时期的人间美味,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蕴含着跨越千年的浓浓乡愁。
苏东坡设置的味觉密码
第一次邂逅苏东坡与东坡肘子的渊源,是在老家祠堂斑驳的壁画前。北宋年间,苏东坡被贬黄州时,他目睹百姓穷困,肉食匮乏,便灵机一动,琢磨出慢火焖炖东坡肉的烹饪法。他将廉价的猪肘子在锅中细细炖煮,黄酒去腥、冰糖上色、柴火慢煨,直至软糯入味。这些独特的烹饪细节,宛如一把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传承千年的味觉密码,让东坡肘子的美味跨越时空,流传至今。
小时候,我总盼着家里来客人,这时候,奶奶就会做她的拿手好菜——东坡肘子招待客人,而我总爱蹲在灶台边,痴痴地看着奶奶做肘子。她一边忙碌,一边絮絮叨叨地说:“东坡先生是个懂吃的妙人,这道菜要像做人一样‘慢工出细活’。”酱油在砂锅里咕嘟咕嘟冒泡时,奶奶就会给我讲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往事,却未曾提及——这位把失意嚼成诗意的文人,是否也在某个异乡的夜晚,对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肘子,想起了蜀地的明月,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或许,在那些孤独的时刻,一碗东坡肘子便是他慰藉心灵的温暖港湾,让他在异乡也能感受到一丝家乡的温暖。
瓦罐里溢出的乡愁
记得有一年大学期末,图书馆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我焦躁又疯狂地刷着题。就在这时,手机屏幕亮起,是妈妈发来的炖肘子的视频。视频里,她把焯好的肘子小心翼翼地放进粗陶砂锅,桂皮、八角在酱油汁中上下浮沉,肘子的油花漂在汤面上……蒸汽渐渐模糊了镜头。妈妈的声音温柔又熟悉:“等你期末考完回家啊,妈给你炖一整锅,用你奶奶留下的老法子。”看着视频,我的心里瞬间涌起一股暖流。独自在外求学的孤独与记忆中东坡肘子的美味在心中强烈碰撞,刹那间化作对家的思念,对家人的思念。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东坡肘子于我而言,早已不是一道普通的菜肴。它是奶奶教我辨认香料时的耐心,是妈妈往行李箱塞真空包装肘子时的絮叨,是每次推开家门就能闻到的、属于家的独特温度,是那份无论走多远都无法割舍的亲情纽带。
走出图书馆,夜风带着湿气扑面而来,却吹不散我心中的温暖。我给妈妈发消息:“妈,放假我想带同学回家吃您做的东坡肘子,让他们也尝尝苏东坡同款的‘人间至味’。”按下发送键的瞬间,仿佛已经闻到了砂锅里黄酒与肉香交织的味道,那是跨越千年的烟火气,是无论多远都是牵挂我的家的方向。
苏东坡当年写下“此心安处是吾乡”时,或许也藏着对故乡滋味的眷恋。那些被岁月煨进肉里的乡愁,终究在某个异乡的时刻,随着记忆里的肉香,突然撞得人心头一暖,让我们在漂泊的岁月里,依然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故乡的深情。
来源:史志眉山
文/图:张利露(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