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电焊枪喷出的蓝紫色火花划破晨雾,施工队老牛抹了把汗,抬头瞅了眼刚吊装好的弧形钢架。这个在四川盆地南缘的县城,正用钢筋铁骨编织着篮球爱好者的新梦想——米易县篮球主题公园的升级改造,就像给心爱的球鞋换上了最新款气垫,既要实用还得够潮!
去年夏天刚开张那会儿,这片球场可把周边县市都馋坏了。张西堡那记战斧劈扣的视频,到现在还在本地篮球群里刷屏。阿木日铁带球过人时球鞋摩擦地面的尖啸,让场边卖冰粉的李婶至今想起来还起鸡皮疙瘩。不过最让老街坊们乐呵的是,以前蹲在巷口抽烟的半大小子,现在个个抱着篮球往公园窜。
"老牛,这新棚子能扛住咱们米易的太阳不?"穿AJ1的大爷每天晨练都要来监工。施工队长拧紧最后一颗螺栓,指着正在展开的白色膜结构:"您瞧好嘞!这材料跟水立方同款,太阳再毒也晒不透,暴雨来了还能当天然扩音器——到时候您孙子上篮那声'好球',保管传遍半条街。"
看台扩建的消息早就在球友圈炸了锅。原先挤在水泥台阶上的观众,很快就能坐上带靠背的座椅。卖卤味的王婶已经盘算着要开发"球场限定套餐":"七层看台就是七层生意经嘛!"她家秘制的麻辣鸭脖,去年可是创下过单场卖出两百根的纪录。
最让年轻人们心痒的是那两个闪着红光的摄像机位。染着蓝毛的街球手阿凯天天来打听:"牛叔,直播设备啥时候调试?我新练的转身360度上篮就等着全网首秀呢!"施工队的小伙子们私下打赌,等比赛开打,这个能装千把人的场地,手机直播间的观看数准能破十万。
球场边的老榕树下,总聚着帮特殊观众。穿褪色军装的赵老爷子是公园的活历史书,他记得这里从前是片晒谷场:"那会儿年轻人拿箩筐当篮筐耍,现在娃娃们打的是带计时器的专业比赛。"最近老爷子迷上了拍短视频,专抓球员摔倒又爬起来的镜头:"这才叫硬汉!"
改造工程像给城市装了台抽湿机,把湿漉漉的梅雨季都烘得燥热起来。建材市场的老周送货时总要多瞄几眼进度:"这些钢梁跟搭积木似的,昨天还光秃秃的框架,今儿就穿上'白纱裙'了。"他运输车里常年备着篮球,说是等竣工后要组支"建材联队"。
教育局的小张干事成了球场常驻联络员。他手机里存着份特殊名单——全县三分之二的中小学体育老师都报名了裁判培训。"等新球场启用,咱们要搞个教师明星赛。"说这话时他正盯着工人们铺设弹性地面,那专注劲儿活像在检查高考试卷。
卖运动饮料的小贩们自发成立了"后勤保障团"。戴渔夫帽的老杨发明了"比分预测打折法":猜对比分送冰镇酸梅汤,这招让他的摊位前永远排着长队。最近他正琢磨着在饮料箱上印球员漫画,头一个要画的就是总来买盐汽水的甲石江雄。
公园东角的公告栏贴满了手绘海报,美术培训班的孩子们把施工过程画成了连环画。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指着画里的吊车:"这是篮球场的变形金刚!"她不知道,自己涂鸦的彩虹看台,竟和设计师的配色方案谜之相似。
县医院的骨科主任最近总来工地转悠。他带着实习生研究场地缓冲层:"以后你们值夜班能轻松点,这专业地板能吃掉七成冲击力。"话没说完就被打球的初中生打断——孩子们非要医生示范标准防守姿势,说这比课本上的解剖图生动多了。
夜幕降临时,工地亮起的碘钨灯成了新景点。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把音响音量调低了三度,改成编排篮球主题的扇子舞。领舞的谭阿姨得意地展示新动作:"这叫'三步上篮步',跟对面打球的小伙子偷师的!"
离正式开赛还有三天,整个米易县都变成了超大号更衣室。公交司机在挡风玻璃前摆上迷你篮筐,菜市场肉摊前挂起记分牌,连银行叫号机都在循环播放"防守!防守!"的录音。外地来的游客纳闷:这到底是个篮球场,还是整座城市的充电宝?
答案或许藏在那对每天来捡瓶子的祖孙身上。小孙子总要把捡到的每个矿泉水瓶都投向垃圾桶,嘴里喊着"压哨球!"。老人笑着看孩子模仿球星庆祝动作,皱纹里漾开的,正是这座小城被篮球点燃的蓬勃生机。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