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盛夏,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夜幕下,一场由美团、阿里、京东三巨头引发的外卖补贴大战,将奶茶行业推向高潮。七月的夜,如同被点燃的引线,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手机屏幕上,铺天盖地的零元奶茶券如同雨点般落下,微信朋友圈被“白喝奶茶”的截图刷屏。 这看似狂欢的盛宴,实则暗藏危机。
表面上,平台与用户沉浸在补贴带来的狂喜之中。外卖小哥们马不停蹄穿梭于城市街道,奶茶店里印着优惠码的小票堆积如山。坊间传闻,这场补贴大战的真正赢家,是那些被卷入漩涡的奶茶品牌。7月8日,港股茶饮品牌股价应声上涨,资本市场为之兴奋不已,投资群里更是充斥着“奶茶股要起飞”的热议。有人甚至戏称,恒生科技指数已悄然变身“恒生外卖指数”。
然而,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奶茶店老板们却难以掩饰内心的焦虑。巨额补贴的背后,是平台与商家共同承担的沉重成本。技术服务费、履约费、活动补贴,层层叠加的费用,让奶茶店不得不与平台一起“出血”。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奶茶品牌们被迫卷入补贴大战的泥潭。一旦选择退出,订单量将迅速被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也将岌岌可危。 生存压力,让它们不得不参与这场豪赌。
尤其对那些尚未达到万店规模的小品牌而言,这场竞争更是残酷。它们渴望冲击万店目标,在资本市场讲述新的增长故事。然而,7月1日的数据显示,蜜雪冰城以3.7万家门店遥遥领先,第二名仅为其门店数量的一半。门店数量的激增,并未带来消费者数量的同步增长。高昂的租金、人力成本以及设备折旧等硬性支出,使得每家门店的压力剧增。如果新店扩张速度过快,而客流量未能跟上,则单店业绩将不可避免地下滑。
去年的瑞幸咖啡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2025年二季度,瑞幸门店数量暴涨至19961家,同比增长超过80%。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每家门店的平均客户数量却同比下降了12%。收入增长远不及开店速度,导致瑞幸的财务报表黯淡无光。2025年二季度,瑞幸收入仅同比增长35.5%,利润却同比下降1.2亿元,运营费用持续上升,利润率也从18.9%骤降至12.5%。
奶茶行业的现状,与去年的瑞幸咖啡如出一辙。市场火热,吸引了众多玩家涌入,试图分一杯羹。然而,蛋糕并未变大,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导致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连锁药房行业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困境。2023年,大参林、老百姓、益丰药房等连锁药房疯狂扩张,门店数量纷纷突破万家。然而,到了2025年,随着竞争加剧和线上药店的崛起,这些药房的利润纷纷下滑。
早在2025年,奶茶行业便已埋下隐患。沪上阿姨、古茗、茶百道等品牌的单店GMV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部分品牌利润甚至腰斩。 这场由补贴大战引发的表面繁荣,掩盖了行业供需关系失衡的残酷现实。奶茶店数量的激增,远超消费者数量的增长,导致单店利润被严重稀释。
补贴的狂欢终究是短暂的。平台的补贴不可能持续下去,最终的成本仍将由奶茶品牌买单。 尽管订单量暴涨,但奶茶店老板们心里清楚,这种繁荣无法长久。表面上,平台与奶茶品牌貌似同盟,实则暗藏博弈。平台烧钱抢用户,奶茶品牌则被动承受着价格战的压力。 补贴退潮后,谁能坚持到最后,才是这场残酷竞争的关键。资本只看结果,不问过程。
2025年的这场补贴大战,只是让奶茶行业短暂“假热”了一把,长期的行业分化才刚刚开始。行业的本质仍是供需关系。门店扩张速度一旦超越消费者增长速度,单店利润便会被稀释。 卷得最狠的,未必是最终的赢家。
2025年,奶茶品牌们面临的不仅仅是补贴大战的喧嚣,还有补贴消退后的巨大压力。表面繁荣之下,隐藏着诸多隐忧。资本、平台、品牌、消费者,各自心怀算盘。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瑞幸、药房、奶茶,这些行业的故事循环上演,赢家与输家不断更迭。 补贴的账单终将有人埋单,短期的繁荣容易让人迷失方向。
外卖平台的下一步动作,消费者的热情能否持续,奶茶品牌又能坚持多久?2025年的下半场,才是真正的考验。 没有人能够保证,在补贴大战的终局,自己还能留在牌桌上。热闹过后,市场总会回归理性。补贴结束后,门店扩张速度放缓,行业将进入新一轮洗牌。现在的赢家,或许只是众多幸存者中的幸运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