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舶来品,精酿啤酒正在贵阳市井烟火气中完成本土化蜕变,与折耳根一样,成为城市味觉记忆里的一部分。贵阳精酿啤酒的市场规模虽不及一线城市,但精酿酒吧密度在全国名列前茅,本土品牌也屡次在国内外赛事中获奖。
贵阳市政协委员、民革贵阳市委主委滕晓君。
在精酿啤酒的赛道上,贵阳正高举酒杯,进行着一场“小而美、美而精”的产业突围。近日,记者围绕“畅饮精酿啤酒 畅游爽爽贵阳”的主题,对贵阳市政协委员、民革贵阳市委主委滕晓君进行了专访——
滕晓君在背街小巷改造调研中,发现巷子里藏着不少精致的门头,白天门窗紧闭,晚上昏暗的灯光下总传来阵阵酒香与玻璃杯的碰撞声,走近一看,她才知道贵阳原来有这么多精酿酒吧。精酿啤酒深藏背街小巷,成为观察贵阳城市更新的独特切口。
在2025年贵阳市两会上,滕晓君提出,挖掘贵阳背街小巷精酿文化,打造城市消费新IP,引起大家的关注与热议。她说,贵阳曾获评全国“最年轻城市”,是一座包容性强的城市。精酿酒吧与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是互相成全和双向奔赴的关系。一方面,贵阳背街小巷经过改造提升后,“老地方”重获新生,小巷子和社区更具生活气息,能够吸引市民和追求独特体验的游客,为城市文化创造了发芽的温床。另一方面,精酿酒吧的兴起为贵阳城市更新注入新活力,不仅提升了社区的经济价值,还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促进了城市空间的多元化利用。
在贵阳电力巷文创园,一边是精酿酒吧,一边是居民区。记者 董容语 摄
背街小巷是承载文化记忆、激发经济活力的载体。精酿酒吧的社交属性与社区文化天然契合,觥筹交错间促成的邻里互动,正在重塑城市公共空间的温度,或许,这种共荣共生的“小巷经济”,将为城市更新注入新动能。
在市场繁荣的背后,同质化竞争、供应链短板、标准缺失等问题凸显,如何让这杯带着贵阳基因的精酿既保持独特风味,又能在城市更新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呢?
滕晓君委员提出建议——
在供应链端,建议将本土特色农产品作为酿酒原料进行研发生产,充分利用冷链仓储,稳定全年供应渠道。相关部门统筹研究拟定贵阳市精酿啤酒行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在产业布局、产能供给、土地供应等方面为精酿啤酒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保障,不断做大产业规模。
在贵阳TripSmith酒厂,一杯刚从发酵桶中接出的木姜子精酿。董容语 摄
在品牌建设与文化传播领域,“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战略正在实施。一方面“引进来”,将贵阳作为亚洲精酿啤酒会议暨展览会(CBCE)西部分会场,定期举办精酿文化节。另一方面“走出去”,组织本土生产商、主理人等参加德国慕尼黑啤酒节及饮料加工展览会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此外,通过媒体推广,制作“酒鬼地图”,邀请知名博主、网红探店,展示贵阳精酿文化。
长远来看,行业要做好人才保障,建议从业者与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等合作,开设精酿课程、举办培训班等,培养专业人才。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政策,鼓励和支持市民、创业者投身精酿产业,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编辑:卢珊
审核: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