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浸染杭州清河坊,青砖黛瓦间传出强劲的电子音浪,浙江警察学院电声乐队改编的《黑猫警长》主题曲引发全场合唱,白发老人与年轻学生共同挥舞手臂;西湖文化广场下沉舞台,浙江大学“安全出口”乐队用彝语唱起《阿杰鲁》,观众的手机闪光灯汇成一片星海;武林广场霓虹灯下,浙江大学“鹦鹉螺月台”乐队的演绎让路人驻足……这是浙江省文化馆“如此大学‘声’”公益露天音乐会!
杭州武林广场“如此大学‘声’”演出 浙江省文化馆供图
近日,浙江省文化馆以“文艺赋美·青春正燃”为主题,邀请省内高校的乐队,推出以城市为舞台、青春为主角的“如此大学‘声’”街头公益演出。古韵流芳清河坊、现代商圈武林广场、市民休闲枢纽西湖文化广场,音乐与城市肌理自然融合,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
“我们构建了一套公益供给模式。除了精心挑选演出场地之外,还积极发挥省文化馆的枢纽作用,整合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警察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的乐队资源,对接区政府以及商圈运营方,形成‘内容—场地—传播’闭环。”浙江省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音乐会从高校乐队的原创活力切入,以“零门票、开放麦”的新型公共文化实践,将文化服务融入城市公共空间,让更多市民、游客近距离接触艺术。“乐队完成表演后,我们不仅可以现场点歌,还可以登台来一首,给足了我们参与感。”市民李女士说。
高校乐队作为独特的音乐路演厂牌,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他们的创作和表演不受流行审美的局限,展现出了更多的个性与思考。中国美术学院“Serena Band”带来盯鞋摇滚,“浙传叁零贰”乐队让大提琴与电吉他交响,浙江警察学院的乐队聚焦硬核摇滚与节奏布鲁斯律动……“我们拒绝风格化标签,在街头试验声音的更多可能性。”一位乐队成员说。
“如此大学‘声’”活动呈现出跨代际、多层次的文化样态。免门票、免预约机制能吸引散步的老人、下班的白领、游玩的学生自然聚集;观众在公园中随机点歌、即兴合唱,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合作者,共同演绎夏夜浪漫……这些都印证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联结力。
近年来,浙江省文化馆打破固有模式,积极回应市民需求,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相继推出了形式多样的公益培训、精彩纷呈的文化惠民演出、覆盖面广的数字文化服务等活动,有效提升了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浙江省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文艺赋美”工程的创新实践,公益露天音乐会活动不仅为高校学子搭建了展现才华的舞台,更通过“音乐+互动”的形式,将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市空间,让艺术真正走进市民生活,成为传递城市温度、凝聚温情的纽带。未来,省文化馆将继续打造更多“零门槛、高品质、有温度”的文化现场,让艺术之美浸润城市肌理,让每一份热爱都有回响。
2025年7月9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走进杭州,当一回“大学声”》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