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有海吗?没有。
尽管重庆是内陆城市,但在独特地理环境和城市风光的加持下,长江、嘉陵江同样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看海”氛围。随着暑假来临,“重庆成了一座海滨城市”“去重庆看海”等话题,频繁在社交媒体上刷屏,激发许多本地人与外地朋友情感共鸣。
江河,是重庆人刻入血脉的史诗。重庆没有海的辽阔,却自带江的深邃与磅礴。
这片江畔的“海”,是物理空间的奇妙再造,更是时代情绪的精准捕捉——它承载着都市人渴求的松弛感,催生了以亲水为纽带的夏日经济热潮,孵化出融合历史底蕴与现代消费活力的文旅新地标,诠释着城市特色发展的无限可能。
01
江河,是重庆人生活的延伸,也是城市魅力的集中展现。
相信每个重庆人的生命里,都有一段与江水相关的故事。作家虹影在以重庆为背景的小说《饥饿的女儿》里,就曾描绘过这样的场景:“每年夏天,远远近近的人,都到江边较平缓的石滩地段去洗澡。我们不说游泳而说洗澡……对我们这些从未见过私人浴室厕所的人来讲,有一江水,不管何种颜色,怎样折腾都是福气。”
时至今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城市也变得更加宜居。但在繁华都市脚下的那一片“海”,依然能给人以慰藉,给城市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当穿行于楼宇之间的轨道交通列车,如同流动的诗行一般倒映在江面;当洪崖洞的灯火如星辰般坠入人间与江水共舞,独属于重庆这座城市的“看海”美学,便应运而生。
江岸重塑,重构城市肌理。近年来,重庆持续擦亮“两江四岸”城市名片,城市功能不断丰富拓展。从火爆“出圈”的“渝尔代夫”——江北嘴江滩公园,到改造升级后再度成为网红打卡地的珊瑚公园,“两江四岸”的生态环境、公共空间、历史人文、城市风貌等得到优化改善。每个人都能直观感受到,滨江地区的风景线正在变得更有质感、更有温度。
场景焕新,激活消费势能。在重庆大剧院外听一场江畔音乐会,到南滨路感受一次无需门票、尽情挥洒的夏日野歌会,在高架桥下各具特色的消费空间里休闲、购物……重庆的江边,正在成为集美食、娱乐、社交等于一体的消费新场景。这些场景不仅满足了消费市场的多元需求,也带动了夜间经济、文创产业等领域的发展,为城市消费注入了新活力。
文化浸润,彰显人文底蕴。一些民间跳水爱好者经常在江上训练,“水花消失术”或许与他们无关,但“热爱生活”是他们身上不变的标签。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江边的休闲氛围与重庆的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松弛感。人们在江边喝茶聊天、欣赏江景,感受到的是重庆这座城市最真切的好风光、烟火气、人情味。
02
“两江四岸”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承载着山城灵动的灵魂、发展的密码。
站在文旅角度来看,创新开发江岸场景,打造出兼具地域特色和现代活力的消费新生态,实现从场景创造到价值重构、从“流量经济”到“留量经济”的质变,重庆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对于更多的普通人而言,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平衡休闲与生活,助力城市特色资源与经济、文化、社会的深度融合发展,仍有许多现实痛点亟待解决。
安全升级:筑牢江边休闲安全屏障。近段时间以来,嘉陵江水域摩托艇、桨板、皮划艇等水上运动的参与人数显著增加,配合着渝中半岛此起彼伏的城市天际线,特别适合“打卡出片”。但部分参与者存在安全意识薄弱、避险能力不足等问题,带来了溺水被困、环境污染等诸多安全隐患。
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的“蓝色客厅”,其安全性直接影响市民生活品质与城市发展活力。让“看海”更安全可控,是重庆这座超大城市做好现代化治理的应有之义。接下来,应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安全教育,把“看海”的热情转化为爱护江河,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务实行动,让安全成为滨水空间的底色,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场景延伸:构建全域文旅消费生态圈。场景延伸不是简单的空间拓展,而是对重庆文旅资源的系统性激活。下一步,可聚焦江边文旅新地标与城市腹地的人文景点深度融合,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全域文旅网络,推动江岸场景向社区、商圈渗透,形成“主客共享”的消费空间,实现从单一景点引流到全域文旅赋能的转变。
此外,也应注重差异化定位,拒绝滨水空间的商业化透支。比如,可注重挖掘普通市民的生活场景价值,将市井百态转化为文旅体验内容,让游客在感受城市浪漫的同时,触摸到重庆的烟火温度,实现文旅消费生态圈从“景观营造”到“生活共鸣”的升华、从打卡式游览到沉浸式体验的跨越。
时值盛夏。这个季节的重庆很热,却也很美。
江城如画,不妨趁着傍晚时分到江边走一走,去看落日熔金,去感受温柔江风吹来的海洋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