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天南地北齐鲁情,一口煎饼很山东。2024年10月,由泰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导创建的“山东煎饼”区域公共品牌,在第六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面向全国发布,标志着国内粮食行业首个省级煎饼区域品牌正式启航。
为深入挖掘煎饼历史和文化,传播科学膳食和健康生活理念,以产业为载体,以文化为纽带,全力推进“山东煎饼”品牌建设。2024年11月27日,由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指导,泰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泰安日报社主办,泰安市粮食和物资储备保障中心承办的首届“山东煎饼”主题征文大赛启动。
活动发布至今,持续出圈,得到广泛传播和热情参与,收到了来自30个省市自治区的771篇作品,以煎饼为题,讲述“山东煎饼”故事。目前,经过严格初审、专家评审等阶段,确定了获奖作品。
本期开始,活动组委会将陆续刊发优秀作品,以文会友,以文助产,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搭建起“山东煎饼”交流平台,弘扬煎饼文化内涵,助力煎饼产业高质量发展。
山东煎饼 把月光折叠起来使用
□冯金彦
1
历史深处,我们听到煎饼在行走。
晋代用《述征记》的左手,唐代用《唐六典》的右手把细微的声音从时光的山坡上捡起来,放在露珠之上,放在一个个单薄的文字之上。
《辽史》里煎饼食于庭中谓之“薰天”10个字,是历史街巷的10盏路灯,一直亮着,让煎饼别走丢了。
明代万历年,一份分家契约,清晰记载:鏊子一盘,煎饼二十三斤 。只是,1967年,我们才从泰安市省庄镇东羊楼村发现这个谜底。物在,人不在。从空旷的田野与落寞的街巷,已经找不到前人生命的气息,摸不到他们的体温,只是出土的这些东西,今天叫文物,昨天是他们的生活用具,证明煎饼确实很早就陪伴山东人努力的日子,奋斗的日子。这些文物是煎饼写给山东最漂亮的签名,也是动情的情书。
薄如蝉翼、大若茶盘、柔嫩绝伦。
味酥松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
袁枚和蒲松龄的文字是他们对山东煎饼的读后感,与煎饼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他们在不在,煎饼还在,看上去小小的煎饼却比名人的生命更柔软 。
山东煎饼有千年历史。千年究竟有多长,泰山山坡上倒下去的小草不说,一岁一枯荣,它们的痛苦我们理解,何况它说了我们也听不懂。只是,与千年的煎饼相比,一个人太小了,小得像一个孩子,跟在煎饼的影子后面。煎饼是用面粉和成糊糊烙出来的又酥又脆的薄饼。它创制的确切年代,现已无从查考。
2
一粒玉米很小,一粒单薄的玉米是一个名词,一张煎饼也很小,一张单薄的煎饼也是一个名词。
从一粒玉米走成一张煎饼,是一个动词。
从煎饼中,希望找到粮食的样子,具体的粮食,一粒玉米或者一粒小米,找到它们在山东大地上生长的样子,找到它们金黄的样子。
特别要找到“油性”的“小粒黄”和“小粒红”。小粒黄品种独特,籽粒只是普通玉米籽粒大小的1/3,淡黄色,味道甜美,口感柔滑。小粒红,也叫鸡脚跳玉米,玉米结棒的位置低,鸡跳起来能吃到,因而得名。在山东的玉米家族里,这两个并不高大上的品种,制作煎饼却是 绝配。可见,每一个生命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位置,谁也无法替代。
星星还是星星,月亮还是月亮。
一粒粮食到一张煎饼之间,究竟有多远,其实,我们也不知道。大地上,一棵玉米正一尺一尺丈量,一棵高粱正一寸一寸丈量。
3
传说,当年孟姜女哭倒长城时,所带食物是煎饼。
传说只是传说,苍凉的历史里,煎饼有温暖的故事。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煎饼因能够长时间保存,成为军粮,支撑澎湃的队伍。
陈毅曾赞赏:“在山东打仗,煎饼是有功劳的。”他还专门教战士吃煎饼。他用一张纸一卷比作煎饼,掏出一支笔往纸里一塞当大葱,张开嘴连纸带笔往嘴里一送,幽默地说:“吃煎饼,卷大葱,张大嘴,牙一咬,手一松,吃个煎饼也就是几分钟。
一张张送往部队煎饼的后面,是同样浩浩荡荡的一支队伍,是同样美丽的红色故事。
一次,紧急需要两天时间把5000斤粮食摊成煎饼,运上前线。看上去是绝对不可能的一件事,张玉梅、杨桂英、伊淑英、伊廷珍、冀贞兰和公方莲6个姐妹,挺身而出。
48个小时,茅屋的灯一直亮了,灶房里,鏊子一直在炉火之上,她们一次次轻轻擦拭,让黑亮的鏊面保持薄薄的光泽。舀起一勺面糊,手腕一转,面糊便顺着鏊子边缘流淌开来,木耙子在鏊面上轻巧地画着圈,将面糊推成一张薄如蝉翼的圆。升腾间,面皮渐渐由白转黄,边缘微微翘起,像一片金黄的落叶,几十秒,一张又薄又大的煎饼就下了鏊子。5000公斤粮食,按照标准能摊制12万张煎饼。那是一个怎样的流程,从润鏊开始,手掌蘸水轻拍鏊面降温,甩去多余水珠。舀糊,左手提勺沉入面糊,悬停控余浆。落浆,沿贴鏊心逆时针转圈,甩出螺旋浆幕。摊圆,刮板先压后提,外扩画同心圆,补漏缺,收边抹平。揭边,铲尖插入饼缘2cm处轻挑。翻身,双手提边抖浪,顺势空中翻面。 塑形,铲背轻拍消气泡 ,边缘压实。到起饼,铲托饼底抛物线甩至晾架结束。
一张煎饼,需要17个动作才能完成。12万张煎饼,需要6个人的手臂完成204万次的挥动。
在山东,与煎饼相关的故事很多。《沂蒙》、《沂蒙六姐妹》、《南下》、《红日》、《英雄孟良崮》等影视剧,都有烙煎饼充军粮的细节。炉火跳动,映着一张张布满皱纹却神采奕奕的脸。对于这些朴素的姐妹,每一件制作煎饼的器具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名字,甚至有自己的呼吸。
岁月斑驳,她们一个个走了,走到历史的深处不回来。
煎饼制作工艺活着,替她们活着,替所有的人活着。石碾子上、石磨上、鏊子上、煎饼举着山东的旗帜,是倾诉是表达,或点燃一盏思想的灯,或打开一片心境的辽阔,韵味与厚重,没有浅薄与张扬,看不出浮躁与喧闹。
对于一个时代,山东煎饼是创可贴,包扎江山,包扎人心。
4
煎饼在舌尖上行走,走出斑斓的吃法。
最标准的吃法是煎饼卷大葱,煎饼对折几下,卷上大葱,抹上豆瓣酱或面酱,鲜嫩、水灵、味道十足。
不同地区,煎饼吃法与制作也不一样。
济南煎饼面调得稀稠适中,鏊子烧得恰到好处,煎饼薄如蝉翼,透着光能看见人影。青岛煎饼多了海风的咸鲜,掺些虾皮,煎饼带一丝淡淡的海鲜。鲁西南煎饼厚实,习惯卷上咸菜,如果裹上几片腊肉更是难得美味。泰山脚下的老字号,一直用石磨磨面,烙出的煎饼放十天半月也不坏。城城不同,一种种煎饼里藏着山东人的性情。或薄或厚,或酥或韧,都是这片土地真实的味道。山东人的谋略是历史与文化给的,胸怀是山水给的。朴素与宁静,一定与煎饼的滋润有关。在山东,发着不同口音,穿着不同服饰的煎饼,千差万别,每个煎饼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个性,它们提着自己的故事在岁月里进进出出,在山东进进出出。
于是,浪漫的一件事就是看月色把灯光一盏一盏点亮之后,约上几个好友,慢慢品味煎饼,品字三个口,意思需要一小口,一小口,一小口去分享,从一张煎饼上慢慢品出道理。
三小口,一口是品煎饼的历史,一口是煎饼的现实,一口是品煎饼的未来。烙煎饼的工具主要有三件:一是鏊子,铁制,圆形,有大、中、小三种,中号鏊子直径 65厘米左右,中心稍凸,下有三足,其下用柴草或煤炭加热,上面即可烙制煎饼;鏊子是烙煎饼的专用工具,《康熙字典》有“鏊”字条,唐人《朝野金载》中有“熟鏊上猢狲”语,可知煎饼的历史之悠久。
二是手持用来推动糊子的工具,当地人叫“池子”,木制板状弧形,有柄。把糊子放在热鏊子上后,用池子左右推摊,糊子便薄薄地摊在鏊子面上。也有的用筢子,还有的用“竹劈”,作用相同,但烙出来的煎饼却各有特点。三是油擦子,群众呼为油搭子,是用十几层布缝制的方形擦子,上面渗着食油,用来擦鏊子,为防煎饼粘连鏊子揭不下来。
对于一个离开山东的游子来说,举头望明月,低头一定思煎饼。
5
清代蒲松龄《煎饼赋》:“溲含米豆,磨如胶饧,扒须两歧之势,鏊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热铛,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于俄顷,圆于望月,大如铜铮,薄似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
风敲打着鏊子,历史的足音就从远方传过来。
风敲打着鏊子,今天的旋律就向未来传过去。
鏊子是旧的,煎饼是新的。
鏊子是旧的,日子是新的。
煎饼在新时代的行走中,走为一支队伍,有了50余种口味,多种色彩煎饼叠成玫瑰花、梅花等造型。现代化的生产流程让煎饼走出了单一,向零食、中式茶点、早餐配餐等多个消费场景转化。仅泰安,煎饼加工企业数量就达到了55家、个体加工户上万个,2024年产量达20万吨,产值30多亿元。
如果不是山东煎饼独特的味道,即便我和它在异乡的街头相遇,也不会认识这个从山东走出的乡村歌手。作为一种食品,走进人们的生活是一件容易事,能够走进人心,是一件难事。山东煎饼用淡淡的香,把散落在异乡人的思念,缝补在一起。
一口煎饼很山东,一口煎饼很中国,一口煎饼也很现代。
好客山东,煎饼提着一盏灯,站在岁月的路口等你。
你不来,它不回去睡。
来源:望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