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七月一到,这风啊,就带着股闷乎乎的劲儿了。树上的知了叫得一声比一声高,地上的热气直往上冒。
眼瞅着7月7号小暑节气就要到了,老话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桑拿天”的序幕算是正式拉开了。
这时候,老一辈人总爱念叨一句:“小暑食三新,百病不上身”。
听着就让人好奇,这“三新”到底是啥?为啥吃了就能安安稳稳过夏天?
今儿咱就来唠唠这藏在节气里的养生智慧,都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实在经验。
先说这“食三新”里的“新”字,可不是超市里贴个“新上市”标签那么简单。
它根儿上啊,是咱老祖宗对土地、对季节的一份感恩和敬畏。
你想啊,小暑前后,南方的早稻开始泛黄,等着开镰;
北方的新麦子也刚收进仓,颗粒归仓,心里头踏实。
这时候,古时候的人家,会把刚打下来的新米、新麦,认认真真做成饭食,先敬献给“五谷神”和祖先牌位,感谢老天爷赏饭吃,祈求往后风调雨顺,家里粮仓总是满的。
这敬神的仪式完了,剩下的新粮就成了家里人,甚至街坊邻居共享的美味。
大家围坐一块儿,吃一口新米做的饭,那滋味,是土地对一年辛苦最直接的犒劳。
城里头呢,讲究点的人家,也会特地去买点新米,掺着旧米一起煮,再配上几样时令小菜,这就叫“尝新”。
这“食新”,吃的是一口鲜,更是对老天爷按时令安排的那份心意。
头一“新”
小暑正赶上新麦子收完,仓里堆着刚打下来的麦粒,磨成粉,那叫一个白,一个香!
北方人最懂这个,新麦子磨的面粉,筋道足,带着股阳光晒过的清甜味儿。拿它来干啥?包饺子! 而且这饺子,讲究捏成元宝形状。
为啥是饺子?为啥是元宝?
这里头有说法:新麦面皮,比陈年的更韧更香,嚼在嘴里麦香浓郁。捏成元宝样,寓意好啊,把福气、健康都“包”进去,吃下去,整个夏天都安稳顺当。这叫“元宝藏福”。
馅儿也有讲究。
天热,人容易贪凉,空调吹多了或者冰的吃多了,肚子里容易积寒气。
这时候,茴香猪肉馅就特别受欢迎,老辈人笑称这是“富人馅”。为啥?
茴香这菜,性子温乎,能暖胃、开胃、顺气,正好抵消点寒气。咬一口,满嘴清香,再喝口煮饺子的原汤,发发汗,浑身舒坦,老话讲“原汤化原食”,就是这道理。
要是想吃点清爽解腻的,试试苦瓜鸡蛋馅。
苦瓜切薄片用盐抓一下去去苦水,配上炒鸡蛋碎、泡发的黑木耳丁、胡萝卜丁,淋点香油一拌。
用新麦面包上,一口下去,苦瓜那点微苦后是回甘,特别解夏天的燥热,感觉暑气都消下去不少。
第二“新”
南方这时候,水田里早稻也灌浆饱满了。小暑“食新”,主角少不了这一碗刚脱壳的新米。
新米为啥好?
它刚从田里来,带着最新鲜的“精气神”。古人都知道新米养人,能润燥生津。新米外面那层薄薄的糊粉层,营养最丰富,各种维生素、矿物质都在里头。
所以淘米的时候,手轻点,别使劲搓,不然好东西都顺着水溜走了。煮饭时,抓一把新米掺在陈米里一起煮,整锅饭都透着股清甜,空口吃都香!
在客家人那儿,新米熟了,那是一件喜事,叫“尝新酒”。
新米煮的饭,不光自己家吃,还要分给左邻右舍,大家一块儿尝尝鲜,分享丰收的喜悦,人情味儿特别浓。
想换换口味?
用新米熬粥,那才叫一个香滑。
红豆薏米粥是夏天经典:红豆提前泡上几小时,下锅煮,开了就点一小碗凉水进去,反复几次,红豆就容易煮开花了;
再加薏米,小火慢熬,熬得稠稠糯糯的,最后加点冰糖。看着那红艳艳的粥,喝着又香又滑,既应了“食新”的景,又能祛湿气、健脾胃、养养心,一举多得。
第三“新”
小暑时节,水塘里的荷花正开得热闹,藏在泥底下的宝贝——莲藕,也到了最水灵的时候。
这时候挖出来的藕,脆嫩多汁,生吃都像水果,甜丝丝的,没什么渣滓。老药书《本草纲目》里都夸它:“六七月采嫩者,生食脆美”。
莲藕性子凉,夏天吃它正合适,简直就是天然的“祛湿小能手”。
它里头滑溜溜的黏液蛋白,能保护咱们的胃;还有点特别的鞣质,能让人心神安定,夏天烦躁都少点。
江南人做藕菜最拿手。
最简单爽口的,就是凉拌藕片:藕削皮切薄片,开水里快速焯一下(别焯老了),马上捞出来过凉水,保持脆劲儿。
拌上蒜末、香醋、一点点糖和盐,最后淋几滴香油。筷子一拌,酸鲜开胃,那脆生生的口感,一下就把夏天蔫了的胃口给唤醒了。
想吃得雅致点?
来个“荷塘小炒”:嫩藕片、碧绿的荷兰豆、泡发的黑木耳、再来几片胡萝卜,一起下锅快炒。白的藕、绿的豆、黑的木耳、红的萝卜,在盘子里就像一幅小画儿。
莲藕那点清甜,和几种蔬菜的鲜香混在一起,又清爽又好看,夏天吃着特别舒服,一点不腻。
小暑的讲究可不止“三新”。像鲁南、苏北那边,就流行“吃暑羊”——大热天喝羊肉汤!
听着怪吧?人家有道理:羊肉性温,正好借着夏天人体毛孔张开,把冬天积攒的寒气给“发”出去。
老话讲“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说的就是“冬病夏治”的智慧。
炖羊肉汤时,别忘了放几块白萝卜,既能吸油解腻,萝卜的凉性还能平衡一下羊肉的热,喝着更舒服。
绿豆也是小暑明星。
清热解毒一把好手。煮绿豆汤,豆皮千万别扔,解暑的好东西都在皮里呢!煮到开花,加点冰糖,晾凉了喝,从里到外透着凉快。想精致点?
做绿豆糕:绿豆去皮蒸熟碾成泥,加点糖和油小火慢慢炒成团,用模子压出花来,放冰箱冰一下。
拿一块放嘴里,绵绵沙沙,清甜不腻,暑气一下子就消了大半。
最后唠两句:
今年小暑在农历六月十三,老话讲“小暑在尾热死牛,小暑在中要穿袄”,这“在中”的位置,说不定预示着今年夏天不会热得太离谱?(咱就盼着吧!)
田里收割机轰隆隆地忙着收稻子,阳江那边“开镰节”上,乡亲们喝酒唱歌,庆祝这土地给的恩赐。岭南的凉瓜(苦瓜)长得正翠,江浙的莲藕脆甜爽口……
说到底,小暑这“三新”——新麦的香、新米的甜、新藕的脆,哪里只是吃的?这是咱中国人顺着老天爷脾气,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健健康康的老智慧啊!
照着时节吃点新鲜的,身心都舒坦,这“百病不上身”的吉利话,也就不远了。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