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之美,在山水,更在“万物皆可烙”的饮食文化之中。烙锅,非烤非炸,令食材香而不干、油而不腻,迷人之处尽显。
这风味的关键,首先得益于锅具。平底铁锅导热快,食材翻动间便披上酥脆焦香;拱背砂锅则以其独特的弧度让余油自然汇入边槽,食客可随心取用,巧妙平衡了丰润与清爽。
决定烙锅风味上限的,是蘸水(蘸料)。“辣”是毕节人孜孜以求的特殊味觉体验,五香辣椒面、折耳根蘸水、烧青椒蘸水……各家自有调配秘方。拱背砂锅顶端常设火眼,置一小碗调以辣椒、蒜末、猪油等,成就“活油烙锅”。热油激荡间,猪油融化翻腾,蘸水香随油花迸发,美味瞬间倍增。
毕节烙锅的胸怀,是“一锅容天下”的包容。从最初街头的洋芋片与臭豆腐,到如今鸡鸭牛羊、菌菇时蔬皆可入锅。先烙洋芋片至酥软醇香,或洋芋丝求其爽脆;豆干是经典搭档,鼓胀微焦时咬破,滚烫豆香四溢;更有鸡蛋洋芋丝等新味,外焦里嫩,层次分明。若意犹未尽,一碗酸汤饭或冰凉爽口的玫瑰冰粉,便是绝佳收尾。
在毕节,烙锅自成江湖,处处烙印着地方风情:七星关区“南山烙锅一条街”灯火喧嚣;黔西深巷里的“花红树脚”,一口荞灰豆腐配啤酒便是地道;织金夏夜,围坐冒沙井旁,冰镇啤酒西瓜佐着热烙锅,快意逍遥至天明;纳雍的“篷篷烙锅”扎根街巷,帐篷阵列自成江湖……
烙锅于毕节人而言,早已超越了饮食本身,是生活态度,也是流淌在街头巷尾的社交密码。城市华灯下,乡场喧嚣中,三五好友围炉而坐,锅中美食翻腾,杯中故事流淌。生活的重负、琐碎的烦恼,在食物的香气与开怀的笑语间,悄然消融。
这口锅,盛得下整个毕节最滚烫、最生动的——人间烟火。
来源《毕节日报》
编辑 赵雨思
二审 杨红
三审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