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6月份,我们家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儿子高中毕业,考上了兰州的一所大学;二是连续做了24年的生意也转手了。儿子的学习和生意都不用操心了,于是便可以借9月份送儿子去兰州上学的机会,来一次渴望已久的,随走随停、不虑归期的旅行。因为疫情,儿子的开学日期在经过今人不愉快的一周延期后,一家人于9月19日启程了。自驾从山西朔州出发,穿陕西,过宁夏,进甘肃,于晚上抵达了儿子学校所在地兰州新区。因疫情封控,提前结束旅程,于9月27日晚返回朔州。
曾经年少,自然有梦想,其中一个梦想便是能像岳飞一样“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于是岳飞便成了心中的英雄。而今花发渐多,英雄梦已然淡的了无痕迹,但对象征着英雄的圣地贺兰山已然心向往之,总想着能做一次“故国神游”,“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至于词中的贺兰山的虚实之指已经不重要了。整个行程也一直或远或近傍着贺兰山,故把这些零散的记录题为《贺兰山漫记》,来记录行程中所观所感,以为往后纪念。
(一) 甘肃中卫初印象
虽然天公不作美,一路阴云四合,时有雨至,雨却不大,倒显得田野苍翠秋意更浓了。同时也因为是在旅行的路上,内心满怀期待和喜悦,心情好时就容易理解别人,当然也包括老天爷的不容易。在进入甘肃之前,道路两旁都是典型的黄土高原风貌,田野起伏,山川相连,绿意纷呈,一派北国盛秋景象。
景色陡然大异于先前,是在进入甘肃中卫市之后。开始还能看到零星的树木环绕的村庄和庄稼田野,渐渐地就变成了空旷寂寥的荒漠,视力所及之处零零星星地长着一些矮小的蓬草,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地压下来,林立的风电一眼望不到头,在无边的空旷之中不再高大威猛,像是被遗弃的风车,不断地在风中划出寂寞的弧线。公路就像从遥远的天际垂下来一条窄窄的灰黑色的绸带,风夹着雨丝忽急忽慢地吹过来,坐在疾驶的车内有种飘摇不定的感觉,是路在飘还是车在摇?我意识到,我们正行进在沙漠的边缘。
在我惊奇、激动的心情背后有些隐隐约约的恐惧。高速沿路有可以停车的观景台,雨停时,风也是直而冷的,每次停下来,我不断地偿试通过手机,用图像来记录这种空旷、荒凉和寂寥给我心灵所带来的冲击和震撼,但总是让我失望,心灵通过眼睛所感受到的如此宏大的叙事,真的不是多少张图片能够反映和传达的。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那些震撼灵魂的长镜头,真的是需要在专业的技巧和完善的设备的支持下才能够实现的。
中卫向前深入甘肃境内后,渐渐地就成了另一种景象,乌玛高速和兰秦快速路的部分沿线,若偶尔能看到绿树、有人烟的村落或厂房,就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的事情。因为降水稀少,植被奇缺,只有在近处才能看到一些零星的绿意,放眼望去全是光秃秃的黄褐色的山,高低起伏,连绵不绝。这里的山没有印象中山的尖峭高耸,也不似丘的柔和平滑,呈削掉尖顶的圆锥状,高矮胖瘦倒差不多。或许是哪位穷神仙刚娶的小媳妇,试习厨艺,却蒸了一笼四不像的杂色面窝头,怕露丑,慌乱中一失手散落人间,而成如今之景象。高速路上车也惊奇的少,你用不着时时考虑超车或被超车的事情,满眼都是铅灰的云层、不断后退的寂静的山头和似乎永远走不到头的空旷的公路。
在老家早已习惯了绿树掩荫的道路、川流不息的车流和沿路充满烟火气息的村镇厂矿,突然长时间面对这样连绵不绝的荒凉和寂寥,久了会让你产生短暂的怀疑:这是在地球上吗?是一场虚幻的梦境还是现实?莫不是穿越到火星了?只有当你的视线里突然冒出代表生命的一片像样的绿色,或是表明人类存在的村舍院落时,你的内心才会油然而生一种不易察觉的喜悦和踏实感。
一看这地方就是穷哩啃士的地方,儿子将来毕业可不在这儿工作,妻子的话里有了嫌弃和埋怨的成份。就连儿子略带调侃的笑语中,也流露出些许不安和失望的情绪。我的内心也是很惊讶的,虽然我自认为,以往通过书本、媒体等多种方式,对西部的山川地貌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虽然在出发前还做了一些攻略,也有些面对这种荒凉的思想准备。但真正直面这种空旷和荒凉时,内心还是觉得有些始料未及。
还好,暮色渐起时,远远地就看到了城市璀璨的灯火,就像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安慰,一路的疲惫也轻了许多,妻儿的话语也轻松了。我的内心涌起一种回家的温暖和幸福,这种感觉真好。兰州你好!我们来啦!
(二)金城掠影之黄河铁桥
第二天上午,在把儿子的入学事宜办妥之后,下午便开始了我们的兰州之旅。
我们扫了两辆单车,第一个目的地就是黄河铁桥,兰州黄河风情线的中轴,兰州旅游第一打卡点。
当我看到黄河铁桥时,内心却感觉有些失望,因为看到的铁桥与我脑海里想象的样子差距有点大。现在看来,这只是一座挺简单的钢结构桥梁,在相邻的现代化的高架桥面前,在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面前,它就是一种渺小、不起眼的存在。美观比不上赵州桥,气势不如卢沟桥,江南小桥流水的灵气也没有。那铁桥有什么呢?或是蕴藏着什么呢?
铁桥独自平静地横卧在黄河之上,好像与周围现代化的建筑没有多少联系,一副互不相扰泾渭分明的样子。就连桥下浑黄的河水,看似沸沸汤汤地翻涌着,实则缓慢而安静,几乎听不到水流的声音。三三两两在桥上徜徉的游人,徒步穿桥而过的本地人,都一样的轻松、从容和恬静。就连拂面而过的微风,也不像市区里的燥热,轻柔的让人沉醉。多么令人费解的氛围,与城市的纷扰喧嚣近在咫尺,却别有洞天。噢!我明白了!这一切全是因了这座桥的存在,正是它在饱经百年风霜后,深入骨子里的安静和从容,像磁场一样,影响着它周围的环境和环境里的人和事物。这座桥就是一位坐在阳光下的迟暮老者,在经历岁月洗礼后,内心便只有平静、安祥和从容了。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举国之力也修不了这样一座桥。在争议声中,由美国公司设计,德国公司负责材料和施工,所用钢材和水泥全部从德国进口,清政府出人出力,耗费30多万两白银,最终才建成这座铁桥。
当时中国的火车半截五寸的只能通到西安,其间还得中转,西安到兰州的路上,就只能靠驴拉马拽了。只运输这一块,耗时耗力,在当时的中国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我透过钢梁上油漆背后斑驳的锈蚀,仿佛看到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正在眼前徐徐展开:一艘满载钢材和水泥的轮船冒着滚滚黑烟,从遥远的德国启航,前往地球另一边的中国。轮船到达天津港,先卸船再装上火车,再卸车再装车。西安到兰州的官道上,人拉马拽,绵延几千米的车队,像搬家的蚁群一样。一群人,头顶盘着辫子,光着臂膀,在浑黄的黄河水里运料砌石,打桩铆梁……钢梁和铆钉上至今还留存着他们的余温,逆河而上的暖风中似乎还回荡着他们吆喝的号子声:嗨吆——嗨吆——
黄河铁桥的建成,是清未洋务运动在中国西部地区影响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那一代中国人,尝试向西方学习,通过对外交流合作的形式,以期达到国富民强的朴素理想;更在百年间,见证了中华民族由弱到强、浴火重生的伟大历史进程。如今,铁桥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后,静静地伫立在繁华的闹市之中,被装扮一新,倒更像一个衣着素净的姑娘,虽然个子不高,但眼神明亮,相貌清丽,甚是惹人怜爱。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透过当下繁华,回望历史,在它繁密的纹理之中,原来并不全是沉重,也有它生动温情的一面。我想,这就是黄河铁桥所蕴藏着的东西吧。
A
编者按
1度,打造原创情感故事,碰撞经典影视影评,倾吐喜怒哀乐心情,直抒小诗美文情怀!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分享你的芬芳馥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