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家张斌蔡馨逸
大唐秘盒又火了!
继不倒翁小姐之后,在同一街区,此次演出活动又是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推出的“交通连带责任”。
灯光已亮,舞台已搭好。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已经聚集了里三层,外三层。扮演“房玄龄”和“杜如晖”的两位工作人员开始邀请游客上台答疑解惑。除了“爆笑话”和笑声,无数的“知识点”再次被提起。在这个“密室”中,包罗万象的历史文化融入幽默的脱口秀互动中,不断培育出更深厚的文化土壤。
这种“爆炸”并非孤立现象。今年春节以来,古都西安的文化旅游热度不断攀升,并出现在网络上。甚至被网友戏称“一半游客去了三亚,另一半去了西安”。
几个月过去了,热情似乎并没有减弱。华清池的长恨歌、白鹿原的影视城、洒金桥的小吃店、小南门的菜市场……人潮涌动中,不少西安市民看着队伍越来越长,感慨万千更长:“感觉游客再也不会回来了!”
最近推出的“顶级”大唐秘盒,只是体验西安文化的其中一环。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如何延续千年文脉,激活传统文化?在这道必答题中,西安继续提供“用文化人、用文化物、用文化城”的生动实践——
在沉重与轻盈、简约与时尚的辩证关系中,我们不断策划适合城市鲜明特色的灵动表达。正如《大唐秘盒》的表演,文化的表达不是一维的“你听我说”,也不是表情严肃的刻板说教,而是贴近需求的沉浸式互动体验让“喜闻乐见”不仅仅是口号。
在历史遗迹和遗产开发中,不断表现出“虽有城墙而不封闭”的时尚心态。这或许是西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秦岭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内,天真烂漫的文创产品陆续售卖;古城墙和钟鼓楼旁,自发的露天音乐会生机勃勃,《西安人的歌》指向古城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大街小巷,身着汉服的男男女女挥舞着衣袖,让古老的服饰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在官方话语与大众话语的互动中,公民的创新精神不断受到尊重和推崇。这些文化创作来源于群众:终南山下的村子,因西安美院一批师生的“艺术实验”,吸引了当地村民和政府的共同探索,交响乐和戏剧在麦田里相继奏响。表演、收麦子的镰刀、剥好的玉米芯都被拍下来,在村美术馆展出。其实,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奥秘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文化旅游产品和文化创意才能更好地赢得人心,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和价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