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在登岳阳楼时,我发愿要携带以天下第五楼雍布拉康碉楼为造型的西藏阿拉嘉宝青稞酒,遍登天下四大名楼,当时除了登上岳阳楼之外,又北行至武汉,登上了黄鹤楼。
2023年9月,我有机会陪同著名白酒专家余乾伟老师到山西长治访酒,于是把登鹳雀楼列入了行程之中。
为时五天的访酒,行程安排十分紧凑,在长治地区看了四家酒厂和一家陶瓷厂,收获满满。返回西安的途中,我们抵达了山西永济的鹳雀楼。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宇文护为了镇守蒲州,在蒲州西面的黄河东岸建造了一座戍楼,作军事瞭望之用,这便是后世所称的鹳雀楼。金元光元年(1222年),蒙古攻打蒲州古城,为延缓敌兵攻城,金军守将侯小叔下令焚毁鹳雀楼及附近的蒲州浮桥等军事设施。从北周到元初,鹳雀楼是存在的,明代时鹳雀楼的楼基还在。现在的鹳雀楼是1997年仿古重建的,仿的是唐代的形制,2002年开始对外开放,总高度是73.9米,是四大名楼中高度最高的一座。
鹳雀楼上西望,黄河看不见波澜,只是在落日的映照下熠熠发光,静静流淌
鹳雀楼之所以成为名楼,得益于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该诗写景,语言平实但壮阔,意境高远,在历史上的影响十分深远,鹳雀楼驰名天下,是四大名楼中唯一在北方的一座名楼。
阿拉嘉宝酒与鹳雀楼合影
2023年9月21日,我们抵达鹳雀楼时,已经是下午五点五十五分,景区六点下班,离下班只有五分钟了,好在景区工作人员十分通情达理,善解人意,让我们进去抓紧时间参观。院子里,直对着鹳雀楼有一座拱形的小石桥,到了桥的最高点,我发现此处是和鹳雀楼留影的最佳之地,便马上打开携带着的阿拉嘉宝酒,包括阿拉嘉宝A7和小阿拉嘉宝酒各一瓶,在桥上拍照打卡。然后我们就匆匆进了院子,急着欣赏鹳雀楼的美景。
其时,落日正在缓缓西沉,正是拍摄鹳鹤楼落日的最佳时刻,在院子里,我寻找着角度,想尽量把鹳雀楼和落日拍在一起,可惜进来的时候太匆忙,既没有携带广角镜头,也没携带长焦镜头,一个常用的24—70的镜头,选择各种角度都不能把整个楼和落日合拍在一起,但是我在院子里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落下,落到云层里。朱剑和余老师已经登楼了,工作人员也催促我尽快登楼,可以坐电梯直达六楼。到了六楼上发现,此处观看落日更好,真个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远处的黄河在落日映照下,像她上游经过甘南大草原上的那种曲流河一样平静,看不见波澜,只是在落日的映照下熠熠发光,能感受到她在静静流淌,河滩边似乎有鹳一样的鸟在立着,附近的树丛里时不时地飞出像喜鹊那么大的褐色的鸟,但又不是喜鹊。此时恰好有一队排成人字形的雁阵从空中掠过,我来不及调整快门速度,镜头焦距又短,但还是拍下了雁群的身影,只可惜队形最整齐时没抓住。回西安后整理照片,放大细看,看其嘴和飞翔的姿态,我才发现这一组飞鸟不是大雁,而是鹳或者鹤。
鹳雀楼上,登高远望,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在楼上巡行一周,发现白日不是依山而尽的,因为鹳雀楼在黄河的东面,落日在西面,西面是宽阔的地平线和黄河,中条山在东南方,如果诸位看到过以山和鹳雀楼背景,又有红日的这种照片,那是朝阳而不是落日。站在楼上望出去,景观非常好,北面全是大平原,而东南面是拔地而起的中条山,西面是静静流淌着黄河的宽阔平野。站在楼头,辛弃疾的诗句不由自主地就流淌了出来:“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我们在楼上徘徊良久,红色的晚霞已经完全消失在淡蓝色透明的天幕上,一轮明月悬挂在黄鹤楼的楼檐西侧,真个是“月上西楼”,我们也该踏上返程了。
回程再走到那座小桥附近,同行的余乾伟老师仿佛喃喃自语地说:“这个得喝一杯酒噻。”我说没带桌子进来,余老师说站着不也一样能喝酒吗?我说好,让小丁帮我们把携带的酒打开,又跟余老师说没有杯子,咱们要么对瓶吹,要么用酒瓶盖喝吧。这时开酒盒的小丁说这酒盒里有杯子,我才想起来,阿拉嘉宝A7的包装盒里就配了两个小酒杯,我以前觉得这两个小酒杯有点多余,现在感觉恰到好处,派上了用场。站在鹳雀楼前的拱桥顶上,我和余乾伟老师端起酒杯,迎风一饮而尽。光线已经很差了,但是我们还是决定拍段视频留个纪念,拍完视频后,拍摄的朱剑说他要向鹳雀楼敬一杯酒,作为一名诗人,他要向另外一位伟大的诗人王之涣敬一杯酒。朱剑敬完酒之后,我跟余老师也觉得自己应该陪同朱剑再敬一杯,于是我们两个又对着鹳雀楼喝了一杯;意犹未尽,三个人又此起彼伏地不自觉喝了五六杯,余老师说:“酒不止是工艺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产物,喝酒是要有文化情境的,这个文化情境好,酒也好,应该多喝几杯。”
著名白酒专家余乾伟老师在鹳雀楼前品饮阿拉嘉宝酒,余老师说酒不止是工艺的产物,还是文化的产物,这个文化情境好,酒也好。这是一种真正的品酒文化和品酒场景,也是真正能表达中国白酒美学意蕴的场景。
临风把酒后,我们忽然沉默下来,默默无语地往回走。这一天,鹳雀楼看了,“白日依山尽”也看了,静静流淌的黄河也看了,看见了鹳,也看见了雀,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种真正的品酒文化和品酒场景,也是真正能表达中国白酒美学意蕴的场景。夜风微凉,空气中充满着松柏的清新香气,院里一只小狗懂人似的围着我们转,后来我们发现因为大门已经关了,是它在引导我们从侧门出去。
关于黄河,关于落日,关于“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我们都有了难以忘记的生命体验。
鹳雀楼前拍摄的鸟群,本以为是雁阵,放大细看是鹳或鹤
由于时间匆忙,带的镜头广角不够,在鹳雀楼景区里,找了很多角度,也没有把鹳雀楼和落日完全拍摄在一起
鹳雀楼上东眺,是辽阔的田野,远处是东条山,实际上,白日不是依山而尽的,如果诸位看到过以山和鹳雀楼背景,又有红日的这种照片,那是朝阳而不是落日。
李寻老师和余乾伟老师(右)在鹳雀楼前合影
余乾伟老师(左)和朱剑在鹳雀楼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