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识记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土地、水源、原料、燃料(动力)、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政策等。
2、牢记主要的五种指向型工业:原料指向性、市场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和动力指向性。
3、建构工业区位因素的一般分析框架。 工业区位因素也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与农业区位因素比较工业区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要比农业小,特别是地形、气候和土壤,故工业区位选择在空间和时间更具有灵活性。 以上分析属于综合分析,经过综合分析我们想得到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廉价的地租;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有政府政策优惠等。
(1)自然因素:除场地和水源外,对自然因素一般不要求更多的投入。
(2)经济因素:原料、市场、动力、劳动力、技术(科技、教育)→ 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
(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文化传统 消费习惯 客户类型
(4)环境因素:污染空气、污染水源、既污染大气又污染水源、固体废弃物污染
(l)香港经济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发达,劳动力、土地等成本较高,劳动密集型企业失去优势;“珠三角”劳动力、土地成本比香港低,因而形成香港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北移,“珠三角”成为香港产品的加工基地,而产品运往香港销售的格局。
日本工业分布的最突出特点是临海性,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尤其是所谓“三湾一海”地区,即东京湾、伊势湾和大阪湾以及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形成了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和濑户内海业区五大工业区。
日本工业高度集中在这一带状地区的原因主要有:
1、日本发展工业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输入,产品又大部分依靠输出;
2、充分发挥岛国位置条件的优越性;
3、填海造陆,已使地价较为便宜,利于投资设厂;
4、沿海各大工业地带人口集中,使生产地接近消费地的经济原则得以实现。
东南亚工业有利条件:
1、自然资源丰富:锡矿、石油等丰富。
2 、交通位置重要:连接太平洋-印度洋 亚洲-大洋洲的十字路口。
3 、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相对廉价,受教育程度较高。
4 、东南亚背靠亚洲,西南面与大洋洲相望。东面为太平洋、西面为印度洋。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便利的交通有利于人流物流的交换。
5 、政府支持引进外资发展本国经济。
工业区位因子的分析、工业模式的判读、工业区位因子的变化。
自然条件(包括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地势起伏大。
工业设计的发展方向,基本上看国家政策导向及当地经济产业结构。
工业软件的特点,应用于工业领域,是软件化的工业技术。
(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
(2)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
(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
奶制品工业的区位因素在我国最初主导因素是原料,工厂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等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后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交通的发展,奶制品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转变为市场,比如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等。不同的工业部门、工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些区位因素是不一样的,同一因素也会发生变化。主要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如宝钢。 交通运输仍对工业布局很大吸引力,但在发达国家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已不再成为主要因素,如日本沿海,我国沿江沿海。信息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突出。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加。
1.地形地势中南半岛的地势北高南低,山河相间,纵裂分布。河流下游多冲击平原河三角洲。马来群岛上多火山地震,山岭很多,地形崎岖,平原较少。
2.气候特征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雨季,马来群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
3.河流状况中南半岛河流以南北流向为主,多大河,上游速度快,水能源丰富,中下游水流平缓,流量大,季节变化明显,马来群岛河流短小流急,水能丰富。4.矿产资源东南亚矿产资源丰富,其实锡和石油地位突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锡矿带。东南亚位于亚洲与东南部,是亚洲与大洋洲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沟通亚洲和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必经之路,其中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有“十字路口”“咽喉要道”之称,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之一。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
上一篇:姓氏美食名? 美食组名?
下一篇:天津旅游博览会开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