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业文明的定义误区,造成了描绘工业文明特征的误区。当前,关于工业文明,主要是沿用西方学说,只看到表面的物质社会的工业文明,而忽视了精神方面的工业人文演变。
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的第二次浪潮文明,他认为贯穿着劳动方式最优化、劳动分工精细化、劳动节奏同步化、劳动组织集中化、生产规模化和经济集权化等六大基本原则。
当前学术界对工业文明的经典描述: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状态。其主要特点大致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教育普及、消息传递加速、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度增长、经济持续增长等。这些特征也可视作推动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重要因素。
很明显,以上对工业文明的描述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只有从人权、人格、人文的角度来描述工业文明,才是完整的工业文明特征:
一、由古典精神驱动转变为利欲驱动。这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范畴,传统文明重在社会道德地位,而工业文明重在社会财富地位,以富裕为尊为贵。后果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被破坏,集中快乐被个性快乐所取代,满足了生理快乐享受却失去了精神幸福感知。
二、由古典的手工业转变智能自动工业。社会财富极大增长,社会技能极大膨胀,让人彻底摆脱了贫穷,让人从“神奴”向人神发展,人人都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有的神,后果是失去了信仰文明和崇拜文化,个性极度膨胀。
三、机械的智能化与人文的机械化。机械的智能化,标志着人类生存时空的膨胀,必然延伸到人性的膨胀。膨胀后的人性,非传统的道德所能约束,必然以程序化的法律来强制维护社会秩序,势必将人机械化,由天民变为公民,公民是人文机械化的产物。
四、日常生活的机械化。医疗技术,让人体成为可随意组装的机械。衣食技术,让古典农耕方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工厂规模制造食品成为必然。交通技术,让家乡家族观念彻底消失,随性生活成为必然。
五、大市场成型,世界必然成为市场经济一体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必然,国家必然公司化。(蒋荣清,2019.10.2)
东南亚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大;含沙量不大;有夏汛;无冰期。
主要河流有:
1、湄公河。发源于中国唐古拉山的东北坡,在中国境内叫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后的河段称为湄公河。湄公河干流全长4909公里,是亚洲最重要的跨国水系,东南亚第一大河。
2、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亚洲中南半岛大河之一,缅甸的第一大河。中国古称大金沙江和丽水。其河源有东西两支,东源叫恩梅开江,发源于中国境内察隅县境伯舒拉山南麓(中国云南境内称之为独龙江),西源迈立开江发源于缅甸北部山区。
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沿海,大部分地区位于中南半岛,地形起伏较大,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
东南亚少部分位于赤道附近的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岛屿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中间高,沿海地区海拔低。
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特征因其广阔的范围和多样的地形而有所不同。然而,总体上来说,东南亚地区主要有两个明显的气候季节:雨季和旱季。
1. 雨季:东南亚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在雨季(也称为季风季节)会经历潮湿和多雨的天气。雨季通常从五月或六月开始,持续到十月或十一月。在这个季节,暖湿的季风风流会从赤道地区吹向北方,带来强降雨。这段期间内,降雨量通常较高,短期的强降雨和雷暴也比较常见。
2. 旱季:东南亚地区的旱季通常从十一月或十二月开始,持续到四月或五月。在旱季期间,空气相对较干燥,天气晴朗,温暖宜人。降雨量较少,尤其是在旱季初期。然而,这个季节中仍可能出现一些零星的降水,但总体而言较少。
需要注意的是,东南亚地区有许多岛屿和海洋,海洋对气候的调节起到了重要作用。地区内的地形差异和海洋暖流等因素也会在不同地点产生微妙的气候变化。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东南亚地区也经常受到热带气旋(如台风)的影响,尤其是在雨季期间。这些气旋可能带来强风、暴雨和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
矿产资源
石油和锡是东南亚的主要矿产。这里有世界最大的锡矿带,马来西亚锡矿砂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国。
2.热带经济作物
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区。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和出口国,泰国的橡胶生产居世界首位,菲律宾是世界上生产椰子最多的国家。
3.粮食作物
水稻是东南亚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肥沃的平原和三角洲地区。这里是世界最重要的稻米产区,泰国、缅甸和越南是世界重要的稻米生产国和出口国。
4.植被
热带雨林气候: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植被:热带雨林。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植被:热带季雨林。
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是这个路口的“咽喉”,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马六甲海峡地处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全长约900千米,最窄处仅有37千米,可通行载重25万吨的巨轮,太平洋西岸国家与南亚、西亚、非洲东岸、欧洲等沿海国家之间的航线多经过这里。马六甲海峡沿岸的国家有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其中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最窄处,交通位置尤其重要,是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东南亚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特别是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有时亦包括东西部邻近的部份周边国家,总面积达4,480,000平方公里。从测绘学来看,南亚以印度板块为主体,从海平面升起成为印度次大陆及兴都库什地区。按顺时针方向,环绕南亚的,从西到东,有西亚、中亚、东亚、东南亚及印度洋。南亚区域内的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和马尔代夫。有时候阿富汗也被算成是一个南亚国家,而阿富汗北部则属中亚地区,缅甸、西藏在文化上亦受到南亚影响很大,所以有时亦被纳入南亚的范围。此外,伊朗及英属印度洋地围有时亦被包括在内。
这块次大陆包含了世界超过五分之一。
除了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消费者外,其他国家的消费者均拥有“底子薄”的特性。即国家正在经历经济增长与消费者行为的巨变,但他们依然收入较低,高度“价格敏感”
其次,追求性价比与质量是他们的共同特性。
总而言之,「淘便宜,淘方便」是他们将购物行为迁徙线上的主要因素。
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城市带,最主要的条件是劳动力充足,土地价格低,工业产品主要是,纺织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东南亚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以出口加工业为主,重工业不太发达。东南亚各国独立后,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工业基础,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以及西方产业转移的,东南亚大规模接受加工型产业,接受西方的投资,形成进口-加工-出口的模式。
工业4.0驱动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特征是互联 。互联网技术降低了产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速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反馈,因此,催生出消费者驱动的商业模式,而工业4.0是实现这一模式关键环节。工业4.0代表了“互联网+制造业”的智能生产,孕育大量的新型商业模式,真正能够实现“C2B2C”的商业模式。 工业4.0的本质, 就是通过数据流动自动化技术,从规模经济转向范围经济,以同质化规模化的成本,构建出异质化定制化的产业。对于产业结构改革,这是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
一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行业攀升至“较强景气”区间。
二是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大中型企业产能利用较高。
三是企业运营盈利面进一步扩大,大中型企业盈利状况较好。
四是工业企业投资信心有所提升,大型企业投资愿望较强。
上一篇:广西著名美食?
下一篇:南京方山风景区有玻璃栈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