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哭嫁习俗。如果有这样的习俗,估计也只有周边一些少数民族地方才有吧。
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大概一个礼拜左右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
苗族。哭嫁是我国少数民族苗族的一种习俗,姑娘出嫁前都要大哭一场,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女儿出嫁不能在膝下尽孝不忍离去。
做煻糁
杀年猪
打粑粑
推豆腐
古代的妇女有哭嫁的习俗,那么这种习俗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般的观点认为,哭嫁源于抢婚。抢婚也称掠夺婚,它是古代氏族部落外婚时期用战争手段俘获妇女的一种强制婚姻形式。可以想象,面对突如其来的劫掠,身为弱者的女子只能以泪洗面。
就是因为抢婚这种强制婚姻形式,所以哭便与嫁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以至到了封建社会时期已不再存在掠夺婚、妇女也已经“明媒正嫁”了,但在出嫁时她们仍然要哭。
只是这时候的哭嫁已经不同于氏族部落外婚时期的哭嫁了,因为这时候的哭嫁并不是因为妇女害怕而哭,而是变成了一种具有较强传承性的习俗。
但是,也有一种比较另类的观点认为,哭嫁是老娘在哭,毕竟女儿是娘身上的一块肉,娘舍不得女儿出嫁,害怕嫁出去了会吃很多苦头,所以便哭个不停Q
娘听后园鸟雀惊,要听房中女儿声。我娘当门苦葛藤,手攀苦葛诉苦情。
我娘苦情苦过了,女儿苦情才起根。桔子开花叶子青,阳雀开声我开声。
新打铜盆才装水,新打剪刀两面青。娘不开口我开口,娘不开声我开声。
当门一根木莲树,目莲树上挂卷经。一本经书背完了,未见我娘来开声。
亏了我娘睡得稳,爹妈眼泪贵如金。
歌曲《哭嫁》由高一峰作词作曲,歌手李艾演唱的歌曲,2017年11月在网络发行。
歌曲歌词
李艾-哭嫁[1]
梅花春意闹
枝头喜鹊叫
阿哥今天迎亲花轿到
阿妹偷偷笑
喜上眉梢
妈妈轻轻抱
呢喃耳边绕
万语千言含泪化成笑
阿妹心醉了
多少妖娆
养儿十八年
恩情比天高
今日嫁到婆家去
爹妈空操劳
思念如潮涌
何以解寂寥
捎封信来说冷暖
女儿回家尽孝道
哎 哎呀嘞 妈妈舍
妹儿热 出嫁舍
妈妈吔舍不得
哎呀 我的妈妈舍
妈妈轻轻抱
呢喃耳边绕
万语千言含泪化成笑
阿妹心醉了
多少妖娆
养儿十八年
恩情比天高
今日嫁到婆家去
爹妈空操劳
思念如潮涌
何以解寂寥
捎封信来说冷暖
女儿回家尽孝道
哎 哎呀嘞 妈妈舍
妹儿热 出嫁舍
妈妈吔舍不得
哎呀 我的妈妈舍
哎呀嘞 妈妈舍
妹儿热 出嫁舍
妈妈吔舍不得
哎呀我的妈妈舍[2]
孝感与别地的嫁女风俗不同,流行夜晚嫁女的风俗。新娘出嫁上轿的时间一般在二更天,新郎、媒人以及抬嫁妆的都打着灯笼随行,以四更左右到达新郎家为宜,据说夜间行人稀少,可以避免闲人窥轿,保持新娘贞操。现在虽没有花轿,但仍然保持了夜嫁女的习俗。
嫁娶是人生大事,从前孝感人从订亲到完婚要经过五道程序:一允许酒;二过贴(庚贴);三谋媒;四报期;五完婚。完婚前还要行告祖礼、加冠礼。
告祖礼是新郎向祖宗举行祭拜,请来掌礼先生和乐班按程序进行。祭祀歌词为四言结构,主要内容是请神祖临堂,施恩赐福。
加冠礼在行告祖礼后进行,是给新郎命名的仪式。掌礼先生呤育加冠歌,给予新郎加冠带履。
婚嫁吉日,新郎要亲自去接新娘。新娘家亲朋好友要“盘女婿”,即逗弄新郎。从新郎进门到吃酒处处设障,如门顶泼水、席间对联、肉中穿线、缠紧筷子等难为新郎,考验新郎的性情和才智。新娘家“盘女婿”,新郎家就“戏新娘”,几个年轻后生抬着花轿前后左右颠簸戏弄新娘。新郎新娘进门拜堂,入洞房,喝团圆酒,这时“戏新娘”进入高潮,众人有说四言八句的,有对歌的,有开玩笑的,无论老少辈均可戏新娘。孝感有“新婚三天无大小”的说法,人们认为越闹越发,不闹就觉得冷清。
1、 了解土家的生活习俗。2、 培养学生间友好团结的民族意识。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间友好团结的民族意识。
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
出嫁前一天是女方的“花圆酒”,取“花好月圆”之意,祝女子婚姻幸福美满。这一天,女方家将全部嫁妆都摆出来,擦干净,梆扎打点。亲友们都来祝贺,送上贺礼,同时对新娘进行打扮,“开脸”、“上头”、“戴花”。
“开脸”要请姑母、姨娘或嫂子进行操作,用灰线包绞尽额上汗毛,绞现发际,并把眉毛绞如一弯新月,头发辫子挽成“粑粑髻”,绕上红头绳,插上银别簪,带上银首饰,头包青丝帕,手戴银镯子,银戒子,与少女相比判若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