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话,可以上你所关注的学校的官网多查询下,或者能联络到该校这样专业的同学是最好的。你是历史学出生的,考非遗这样的方向应该也算是有优势的。大三了,得多收集整理你感兴趣的方向的信息,与非遗相关的比如民俗学、人类学等等关联性都特别的大。但是,在备考的时候看书的侧重点又有比较大的区别。就你感兴趣的非遗方向。比如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苑丽、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等书,及钟敬文先生的《民俗学概论》等书都先看啊。人类学的书也要读。非遗本身就是个融会贯通、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的新兴学科。先定下来考哪个方向,哪个学校,再看这个学校的参考书目是有哪些,就要有针对性的专攻这些书目了。做个有准备的有心人。希望我的这些不全面的解答能对你有所帮助。加油!
非物质性的涵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非物质性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性,是它与物质文化遗产质的区别之所在。由于它的非物质性,可称为无形遗产,这是它存在的基本特征之一。
它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后者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无论是不可移动的,还是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财产,都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建造、创造、制作的,离开了物质材料,它们也就不复存在。由于其所具有的物质性,它们又是以一定的形态 ( 形制、形式 ) 存在于一定环境之中。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有形的,其形状多种多样,造型千姿百态,这是由于人们建造、制作、生产的用途、目的与当时所具有的物质材料和文化、科技水平不同所决定的。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从公约规定的任何一类来看,都是极其丰富的。例如,我国 56 个民族有 82 种语言;表演艺术中的戏曲艺术,据 1959 年统计,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共约 360 余种;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其中剪纸在甘肃陇东、陕北、晋南、河北蔚县等地有广泛分布;中国是礼仪之邦,各种礼仪繁多,—年四季有节庆,各民族有自己的节日;中国是信奉多神的国度,仪民间诸神,据不完全统计,主要神祗有 200 多种,等等。
上述我国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均没有物质载体,没有物质形态,不是以—定的物质形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它们存在于人们口头传说和表述中,存在于不同的艺术表演之中,存在于各种民俗、节庆、礼仪之中,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之中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完全不同,前者是非物质的、无形的。这是它的质的确定性,是我们观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发点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