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期庶民居住的长屋有哪些特点?
1、由于日本整个社会层面土地分配不均,所以长屋的首个特点就是居住环境的拥挤
日本是一个岛国,这是众所周知的,所以,这个国家的土地面积并不是十分充足。而对于生活在较底层的庶民们来说,能够被他们使用的土地更是少之又少。
江户在最初被德川家康建设之初,他是抱着一定目的的,他的目的就是想要将江户建立成一个由武士当政的政权。
因此,武士对于江户这个地区的来说,在政权比重上绝对是占有大头的,也因此,对于土地的占有也是最多的。所以,江户时期,武士与庶民之间的居住环境也有着天差地别的差距,这个差距首先就体现在居住的面积上。
在《江户日本》中就有提到,江户时期,武士对整片市区的土地占有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也就是说,庶民们能够用到的土地只剩下百分之三十。但是实际上这百分之三十也不是庶民们完全拥有的,这百分之三十中有一半的土地还需要匀给寺庙使用。
当时的江户地区大概有庶民五十多万,而这五十多万的庶民虽然在人数上占到了一半,在土地拥有上却只有百分之十五。
江户时期日本庶民的居住环境就让我想起了如今寸土寸金的香港,能在香港买下一个小房子已经说明这是一个非常有钱的人家了。
更多在香港的平民以及在香港奋斗的异乡人,他们甚至只能租住在一个“棺材铺”里面,贵的要死的租金却只能换来一个勉强能躺进去一个人的棺材铺,这其中包含了多少人的心酸与无奈。
想想,江户时期的庶民们,他们居住着这样一个拥挤的居住环境。自然,在这样有限的土地中,他们也只能三五成群聚住在一起,这就形成了长屋。
这种杂居的状态也是江户时期人们居住环境的特点之一。
2、主要分类有表长屋和里长屋
日本庶民居住的长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表长屋,另外一种则是里长屋。
所谓的表长屋,其实我和我们如今的门店差不多。
提到门面房,大家应该都知道,商户买下门面房之后,一般会将一楼用作商品房,对外出租或者自己留着开店铺做一点小生意,而二楼则是用来居住的。
日本江户时期,庶民们居住的表长屋也是两用型,既可以充当店铺,也可以充当居所。
而店铺一般都是一些卖日常生活用品、饮食器具等百货的,满足周边人群的日常生活需求,这一点其实和如如今的中国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而另外一种里长屋的居住环境则就显得随意很多。
里长屋一般位于表长屋那些商品房的后方,是一种只有一层的平面房。这些平面房原本是一块比较大的区域,但是在房子建成之后,被分割成六个隔间,平均下来,每一个隔间大概只有三到五坪不等。居住环境之拥挤其实可见一斑。
而最为重要的是,五十多万庶民中又有百分之七十,也就是有三十五万以上的的江户庶民只能一辈子蜗居在这个三五坪的小隔间里面。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让我一辈子居住在这样小的环境中,我大概会感觉非常压抑的吧!
不过也正是因为江户时期的庶民们全部聚集在一起,所以也促成了一种比较独特的居住氛围来,衍生出了说不清道不尽的家长里短。
上一篇:赞美食物的语句?
下一篇:一千块钱能去哪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