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料4人份
臭鳜鱼3条
辅料
干辣椒4根
泡椒3根
剁椒2汤匙
小米椒4根
葱1段
姜1块
蒜5瓣
红尖椒3根
臭豆腐2汤匙
菜籽油30克
糖1茶匙
料酒1汤匙
步骤1
鳜鱼洗净腮和腹部,用厨房用纸搽拭干净,淋上料酒,撒上盐,用手将鱼两面和腹部凃匀,如果有时间,可以将鱼挂起来,风干晾一天,这样效果会更好,我省略了这一步骤
步骤2
用两块王致和臭豆腐腌制3条鳜鱼比较合适
步骤3
戴上手套将臭豆腐均匀的涂抹在鱼身上,两面都要涂抹均匀
步骤4
用保鲜膜将鱼包裹严实。我包了五六层还是能隐隐的闻到臭味,将腌好的鱼放到避光的地方腌制发酵,不要放在冰箱里,可放置在5-15度的环境中腌制7天,想快点可以放在室内稍微温暖的地方,20-25度腌制3-4天
步骤5
几天过去了...去掉保鲜膜,嘿!喷喷臭!!!
步骤6
将鱼在流动的水中清洗干净,并用厨房用纸尽量擦干鱼身上及腹部里的水分
步骤7
准备烹饪前将辅料准备好,小葱切段、蒜拍扁、姜切小粒、干辣椒掰两半、泡辣椒切段、小米辣和美人辣切好
步骤8
锅中放入菜籽油,将鱼两面煎至焦黄,用菜籽油烧这道菜颜色好看和味道更香
步骤9
将煎好的鱼盛出备用
步骤10
锅中再放入少量菜籽油,油热后先下葱、姜、蒜、干辣椒煸炒香
步骤11
之后放入剁椒碎、泡椒煸炒出红油
步骤12
有高汤的倒入高汤,没高汤的倒入清水
步骤13
中大火熬制5分钟
步骤14
找个滤网,将汤中的渣子篦出,留下汤
步骤15
把辣汤倒回锅中,在锅中倒入适量臭豆腐汤,不要倒太多,咸
步骤16
放入一小勺糖来调和味道,泡椒、剁辣椒、臭豆腐都咸,放点糖中和一下,但千万不能多放
步骤17
把鱼放回汤中,中火炖至
步骤18
炖鱼时盖上锅盖,焖一下,一面炖5分钟后,反面再炖几分钟
步骤19
家常做法呢,就是将汤汁收浓后即可出锅,既然做了就讲究点,把鱼先请入盘中,在辣椒圈倒入汤汁中将汤汁收浓后淋到鱼上,臭豆腐版的臭鳜鱼就做好了
鲱鱼罐头(Surstromming)是瑞典传统食物。 是将处理过的鲱鱼装入罐头中任其自然发酵而成的一种散发着恶臭、味道偏酸的罐装食品。 发酵鲱鱼的最大特点是其无所不在、难以消散的恶臭。没吃过腌鲱鱼的人常因为它刺鼻的恶臭而掩鼻,据报道瑞典政府也规定不许在住宅区内开启鲱鱼罐头。国际航班也不允许携带这种罐头,因为气压的变化可能发生罐头破裂,后果很严重。其臭味相当于纳豆的300倍。
pang臭
庞臭是四川话方言,表示臭的意思。庞:宽大、高大、厚实。臭此字始见于甲骨文。本义指用鼻子辨别气味。《荀子·荣辱》中说到“彼臭之而无嗛(通‘谦’,不满足)于鼻”。这里由本义辨别气味引申为气味。《玉篇·犬部》中说到“臭,香臭揔(‘总’的异体)称也。”这里的“臭”读作xiù。后来“臭”字的范围逐渐缩小,专指秽恶之气。与“香”相对,读作chòu。由秽恶之气又引申为令人讨厌的、恶狠狠的、丑恶、低劣的意思。
养猫比养鸟更臭。
尽管养猫、养鸟都臭,没有一个是让人好闻的,但是猫更臭。因为猫的粪便多而且特别臭。猫尿还特别骚。
家里养猫总有一股味道的,下午味道就更大。很让人感觉不舒服的。猫鸟哈到处都是毛,尤其是住楼房的人最不好管理,鸟的叫声还会影响邻居休息。
当然是狐狸臭,狐狸身上有种特别的臭味。
都臭,因为都是臭臭动物,所以不卫生。仓鼠多多少少是会有点臭,仓鼠比较臭!仓鼠是很臭的,也能说有着很浓重的体味,即便是刚刚换好的木屑或者盒子,没有多久的时间就会散发出很难闻的味道。
宠物基本上都是没有体臭的,如,狗,猫,兔子,仓鼠,鸟等,它们散发的臭味只是来自它们的排泄物。
臭鼬确实很臭。
臭鼬很臭是因为它屁 股后面的尾巴旁藏着两个腺体,这里储存着散放恶臭气味的液体。
这种液体气味成分里含有硫醇、羧酸硫醇和甲基喹啉,其中硫醇是臭鼬臭味的主要源头。
当臭鼬受到其他动物攻击,臭鼬便会转过身,向敌人喷出这种液体。臭鼬喷出的恶臭液体在3.5米之内可谓是百发百中,被喷者甚至会导致短暂失明,其强烈的臭味在约800米的范围内都可以闻到,人一旦沾到这臭味,多少天也难以祛除。
公猫比母猫臭。
在发情期中的公猫,猫尿异味更重更粘稠现象。而公猫往往比母猫更容易发情,相对来说发情期也更长。所以,就造成了“公猫比母猫尿更骚臭”的现象。
一些疾病的发生,也可能导致公猫尿比母猫尿更骚臭。
膀胱炎、尿道感染等疾病,也可能会导致猫尿味道更重。在养猫的人群中,因为公猫的占比较大,有时候也造成了“公猫尿比母猫尿更臭”的感觉。
臭鳜鱼臭的原因是因为它的腌制方法。臭鳜鱼是在高盐的环境下腌制而成的,在这种腌制环境下,臭鳜鱼中的微生物慢慢被分解,才会散发出独特的臭味。
如果你的鞋臭,那不是鞋垫子的问题,也不是鞋子的问题,是你的脚出汗汗,脚捂在鞋子里面,时间长了就会发臭的,这时候你要多买点防臭的鞋垫,把他换着放在鞋店里面,经常换,慢慢就会好了,而且你也可以买点药去防臭脚上防臭的药,可以药物可以用一下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下一篇:云南民居与地理环境关系?